備受矚目的「人機大戰」第二季近日在浙江烏鎮落幕。世界圍棋冠軍柯潔三連敗於谷歌公司研發的人工智能圍棋程序「阿爾法狗」(AlphaGo)。這一消息再次點燃公眾的希冀: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創新科技,催生更深層次技術革命和社會變革。
「再工業化」戰略
以信息化和智能化為特徵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在全球範圍內方興未艾。近年來,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無人駕駛、區塊鏈為代表的創新科技,發展熱潮迭起,不斷顛覆傳統產業思維,構築新型商業模式,為經濟發展不斷注入新活力。同時,創新科技也催生出資本市場泡沫,出現了監管政策不配套、社會數字化鴻溝加劇等問題。在國際政治經濟新格局之下,中國應當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趨利避害,使創新科技真正成為轉變發展方式的抓手。為此,須高度重視基礎性創新,營造適宜新經濟成長的體制機制。
本輪創新科技革命有着厚重的歷史背景。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大力發展金融、影視娛樂等服務業。但是,金融危機爆發,令其普遍提出「再工業化」戰略,向更具科技含量的高端製造升級;另一方面,經過20餘年發展,ICT(信息與通信技術)已經較為成熟,在新一輪政策和資本驅動效應下,一批先進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踏上商業化徵程,成為開啟信息化革命的鑰匙。
隨着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要素投入為主導的粗放式增長模式漸失動力;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價格成本上漲;實體經濟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增長乏力。中國亟須順應創新科技的潮流,實現傳統經濟轉型升級。不同於此前歷次產業革命,中國互聯網科技產業與歐美國家起步時間相去不遠。受益於龐大的消費市場,中國具備一定的大數據積累和人才儲備優勢。不少人希望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在中國湧現與谷歌、微軟、蘋果相同量級的國際「獨角獸公司」,助力製造業升級甚至「彎道超車」。
高端產業低端化的老路
願望不可謂不良好,機遇也確實存在,不過,結果如何,取決於我們如何行動。中國政商兩界應當着眼長遠,沉下心來,增強基礎科研能力和技術原創能力,切忌短期內技術變現思維。過往30餘年,中國在承接國際中低端產業轉移過程中,已經習慣於模仿和「山寨」。比較當下中美人工智能的發展路徑可以看出,美國以基礎技術研究為根基,中國則更側重技術的商業應用。如果說在過去中西發展差距顯着時,「拿來主義」還可當作一種「後發優勢」,如今,中國已難以採摘到全球技術擴散中「低垂的果實」,再不能忽視原創性基礎研究,否則就可能重走高端產業低端化的老路。
本輪創新科技興起,受到資本熱捧,創業公司加速技術迭代,急切尋求技術商業化應用場景。眾多互聯網科技公司也試圖借力自身科技積累,延伸至下游製造行業,互聯網企業造汽車即為典型。然而,製造業尤其是高端製造業的發展,其核心技術積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欲真正實現產業升級,必須擁有自己原創的理念、技術和產品,這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創新科技並非前景一片光明,相反,其中存在技術路線錯誤、被甩入新數字化鴻溝的風險。顛覆性創新從來都是「少數派」游戲。數字化增長的機會在全球分布並不均衡。智能物流、智能機器人、智能工廠、智慧農業等創新技術的發展,正在改變物流、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價格,並重塑全球產業格局。技術落後和創新能力不足的發展中國家,過去在環境、資源、勞動力等方面的成本比較優勢,在新技術潮流中可能變得無足輕重。跟不上潮流者在新一輪國際投資貿易規則制定權爭奪中,注定將處於被動境地。中國必須強化憂患意識,急起直追。
制度重於技術
科技創新欲枝繁葉茂,必須有供其生根、成長的經濟社會沃土。不宜以過於片面、孤立、急功近利的眼光來看待技術創新問題,誤以為靠政府成立「工作組」協同攻關,某項新技術可以「單兵突進」。目前,在一些新技術領域,已經出現在政府扶持下,資本扎推投入,產業發展陷入重復建設、產能過剩、過度競爭、門檻拉低的苗頭,值得高度警惕。政府應相信市場的力量和判斷,轉而做好監管和服務。
正如經濟學家吳敬璉所說,「制度重於技術」。過往中國對創新技術的保護和激勵機制不夠健全,嚴重削弱科技創新動能。當前,政府應當營造合理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最重要的是促進公平競爭、嚴格保護知識產權。這需要健全的法治,需要創新思想自由湧動的社會氛圍。舍此,技術創新將行而不遠。
能否踏上新科技新產業新市場的浪潮,是中國面臨的又一次大考。過往近40年「盯住和追趕」的經驗已不那麼有效。面對未知的技術前景,應秉持謙遜態度。科技創新需要體制創新作支撐,它也有望成為打破利益藩籬、催化體制變革的強大力量。
原刊於財新網,獲作者授權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