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特首選舉是香港回歸前後第四次有競爭性的特首選舉。首屆選舉於回歸前的1996年舉行,有3位候選人,包括一位退休法官(楊鐵樑),結果是民望最高的董建華獲206張提名票(逾半數)成為候選人,然後以320票(逾8成)當選。
首屆與今屆特首選舉相同的地方是,除了候選人的數目一樣之外,還有一名參選人不能拿到足夠提名票入閘。不過,這兩次選舉也有兩個不同之處是,首屆的提名票是(只此一次)不記名的,之後歷屆(包括這次)選舉的提名程序是按2001年通過的《行政長官選舉條例》規定,全部提名票必須具名。
第二個更有特殊意義的分別是,在連同首屆的三次有競爭性選舉上,當選的都是當時民望最高的候選人,而今屆的當選人林鄭月娥在投票時的支持度比落敗的曾俊華低20個百分點。
雖然支持林鄭月娥的傳媒和政治組織很努力地由自己或找其他機構製造林鄭月娥是眾望所歸的數據,但絕大多數市民不會因此懷疑有公信力的學術機構長年累月做的民調結果(包括當年曾顯示梁振英的民望高於唐英年)。不過,掌握話語權的中央一早已充分肯定林鄭月娥符合包括「港人擁護」的4個當特首的標準;新華社於選舉委員會未點完票及宣布結果前,已率先報道林鄭月娥已拿到逾半數選票勝出!
中央不容半點差池
這次選舉清楚顯示,中央事先決定誰當選的政策是必須確保百分百成功執行,不容許有半分差池。因此,我們看到愛國忠誠度絕不遜於林鄭月娥的葉劉淑儀只能從建制手中拿到不成比例的20張提名票;至於靠泛民支持才能入閘的曾俊華被資深建制中人多番暗示不獲中央信任,甚至被抹黑為有外國勢力背景。
為了確保絕大多數提名林鄭月娥的工商界選委不會於投票時變卦,具影響力的人物被安排公開表態,而部分曾提名曾俊華的建制選委也公開改變初衷;這是林鄭月娥成功達標,拿到777票(高於梁振英上屆的689票)的原因。
我認為今次特首選舉的第一個重要啟示是,港人無謂期望香港可以有脫離中央全面掌握的特首普選安排。以2014年中央透過人大決定的八三一框架為例,假如這個「普選」安排獲當時立法會通過,並在今次選舉上依法實施,能夠取得逾半數選委提名成為候選人的應該是林鄭月娥和葉劉淑儀兩人,甚至可能是林鄭月娥和勝算是零的泛民「代表」胡國興;有機會爆冷的曾俊華肯定不能從建制選委手中拿到足夠的提名票。
林鄭月娥在政綱內不提重啟政改,應該是明白此舉純屬費時失事。政治現實是,無論泛民是據理力爭,還是發動抗爭,中央都不為所動。這是我之前撰文建議港人暫時放下(不是放棄)爭取真普選特首,把短期目標轉移至爭取立法會選舉增加多點民主成分(例如擴大功能組別選民基礎)的原因。經歷佔領行動和有港人「自願」返回內地事件,港人今天最重要的責任是,捍衞香港的核心價值,包括人身自由、法治(不等於政府依法辦事)和司法獨立。這方面我有機會另文詳細評論。
說人話的曾俊華
今次選舉的驚奇是口齒變得伶俐,甚至好像脫胎換骨的曾俊華。他參選前的民望不是靠政績,而是因為他是唯一一個問責官員有膽量在梁振英這位語言大師領導下,講出港人聽得明白及身同感受的「人話」。曾俊華參選後,由年輕人及退休高官組成的競選團隊成功掌握到絕大多數港人(特別是無強烈政治傾向的中產階層)於過去5年飽受政治煎熬的抑鬱,身心疲累之餘,渴望擺脫梁振英鬥爭路線的情緒。
支持曾俊華的無票港人來自所有階層,他們不是不知道林鄭月娥是中央之選,只是希望中央最後回心轉意,順應民意,給港人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他們以為曾俊華的建制背景可以取得中央信任,他們甚至不介意曾俊華提出為23條立法。
毫不諱言自己是建制的曾俊華,憑民望令泛民歸順之餘,更令激進派不敢發聲批評。可惜中央拒絕改變初衷,粉碎了不少港人卑微的「香港夢」。
曾俊華橫空出世,最終無功而還,帶來的第二個啟示是絕大多數港人根本無意與中央對抗,只求減少爭拗,回歸講道理而不是歪理的正常社會環境。根據《明報》委託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做的特首候選人的民意調查,選舉前最後一輪調查結果顯示,曾俊華在所有教育程度組別的支持度均高於林鄭月娥。
最顯著的是,在大專或以上組別(曾俊華的支持度是63.8%,遠高於林鄭月娥的15.3%)。在年齡組別上,林鄭月娥只能在60歲或以上的組別與曾俊華不相伯仲;在18至39歲的組別中,曾俊華的支持度高出林鄭月娥的逾兩倍(59.1%比17.5%)。
根據以往民調,近四成年輕港人有港獨傾向。在3位候選人中,只有曾俊華公開痛罵港獨,言詞之嚴厲甚於梁振英過往所用的,曾俊華此舉絲毫沒有影響年輕人對他的支持。
我希望中央能夠從曾俊華現象透視香港真正的民意,深思為什麼部分年輕人有港獨思想,以及如何避免有人利用打擊港獨謀取私利之餘,增加中央與港人的矛盾。
林鄭月娥要取信於民
今次選舉的第三個重要啟示是,在中央強力介入下,建制派陣營內的不同利益集團終於放下分歧,重新整合。這個結果肯定有助下屆政府施政,為了團結,愛國的勞工界似乎犧牲較多,例如林鄭月娥的政綱沒有就全民退保和標準工時作任何具體承諾。
假如林鄭月娥能夠充分利用現時建制派比以前團結的力量,特別是手握不少土地資源的地產商,推動有益民生的政策,這會是她消除市民對她須還「選舉債」的疑慮,成為取信於民的契機。不過,要搞好行政與立法的關係,林鄭月娥首先要成功統領建制派。要團結港人,她也須要證明可以對打着愛國旗幟的激進組織發揮影響力,例如讓市民看到這些團體自律,不再做出派錢或衝擊司法的害港行為。
今次選舉結果是在港人意料之內,但整個過程令不少港人失望,以至對中央失去信任,那是不容否定的事實。假如中央希望挽回港人的信任,她起碼要放手讓林鄭月娥有符合《基本法》的真正高度自治的空間去管治香港。林鄭月娥則要以行動向港人證明,她是個能夠維護港人核心價值的特首。
原刊於《信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