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學如管超級市場 – 商業主義霸道下的沈淪

各大學和學生陷於短視,丟掉學術觀和世界觀,視大學如職業學校,長遠下去香港只會繼續沈淪。

編按:香港大學理學院院務委員會於2017年5月9日開會通過取消「天文」及「數學/物理」兩個主修,票數為38票贊成、32票反對、12票棄權。

香港大學理學院最近宣布下學年取消「天文」和「數學/物理」兩個主修(註1),事件引起強烈反彈,因為港大理學院院長說:「原因很簡單,學生沒有選擇這些主修課程」”The reason for this is simply that students are not choosing to enrol on these majors”,還說:「學生已經簡單地用腳投了票」”Students have simply voted with their feet”(註2)。

院長身為資深學者,竟然治大學如管超級市場,暢銷的貨物會增加貨量和移到顯眼位置,滯銷的貨物則停售,決定純以爭取最大金錢利益為依歸,不用管貨物是什麼東西,以及貨物具有什麼社會意義,教授實際上變成商人。院長的說法等於認同:大學是商業機構,理學院是超級市場,課程是貨物,學生是顧客,反映數十年來大學教育界在香港社會重商大勢的壓迫和薰陶下,商業主義佔據了大學高層的思維,他們名義上是「教授」,卻忘記了大學的本質,也忘記了教育的本分。

教資會節制 高等學府淪為商業運作

大學的根本社會責任是守護、承傳和弘揚人類社會的知識和智慧,讓知識服務人群,為大眾的美好生活作出貢獻。英國的劍橋、牛津,美國的哈佛、耶魯,中國的北京、清華,都在歷史的長河裏交出成績,為時代開出思路,引領社會面對轉變,協同構建宜居的社會環境,幫助解決人民安居樂業的問題,因此成為世界尊崇的學府。在社會的大局中,大學運作主要的考慮因素,應該是學術價值和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而不會是某個時刻仍然處於人生朦朧時期和有待教育的學生的「選擇」。

過去數年,香港大學的校長在多個場合向舊生表示,要把香港大學辦成「偉大的大學」(GREAT UNIVERSITY),令人對未來頗有冀盼,期望港大拿出遠見、世界視野、胸襟和氣魄,立足學術,放眼人間,幹一番事業,積累功業,成為東亞的劍橋或哈佛,可惜在現實裏我們見到的是另外一個版本。

香港的大學包括香港大學,資助主要來自公帑,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發放,辦學無可避免受到教資會的節制。1993年起,教資會歷任主席是梁錦松、鄭維健、林李翹如、史美倫、鄭維新和唐家成。梁和林李是銀行界,另外四位都與金融證券界有密切關係,因此商業思維,尤其是講錢的傾向,對大學有很大的影響。教資會治大學如營商,講成果(outcomes),講關鍵表現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總之要量化,講數字。大學的崇高目標無法量化,也因此無法在商業運作體系裏表達,結果漸漸湮沒在教資會和大學之間的文山會海之中。大學內瀰漫講「錢」、講「效率」、講「爭取資源」的氣氛,資源分配與學生多寡掛鈎,決定眾多學系和課程的命運,教授則變了寫資助申請書的機器,大學甚至要開班指導教授撰寫申請書!

撤銷「天文」和「數學/物理」主修 扼殺新愛因斯坦的誕生

如今守護和承傳知識漸漸變成陌生的概念,大學變成商業運作,念茲在茲的是「爭取資源」、「提高效率」。經過多年發酵,教資會和大學高層錯誤地把學生數目視為業績,形成「學生少」是低效率的觀念。多間大學的冷門學系,無論對學術或對人類有多重要,都因為學生相對少要面對撤科、撤系的壓力,今次香港大學理學院撤銷「天文」和「數學/物理」主修,只是冰山一角而己。

就撤銷這兩個主修,院長很坦白:「本學院不能負擔舉辦學生很少的主修或課程,我們有責任高效率地運用資金,教授小眾課程恐怕效率太低,浪費時間,教師的時間應該用在提高較多學生的教育質素。」(The Faculty cannot afford to mount majors or courses that have small numbers of students, we have an obligation to use the funds provided to us efficiently and teaching niche programmes is I am afraid too inefficient and results in a waste of academic time that is better spent in increas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for larger numbers of students.),講得毫無歉意或罪惡感,但是對被撤銷的主修課程的學術意義則隻字不提,也許是忘記了。

「數學/物理」這個主修課程,跟一般的「數學」或「物理」主修不同,重點在理論物理學,既涉及物理學的基本,又處於物理學發展的前緣,所以這個主修是物理系的皇牌。由於物理學理論的突破,往往聯繫到新的數學範疇,例如:相對論和黎曼幾何學、粒子物理和纖維叢理論及其後的弦論等(註3),為此專門組織兩科緊密配合的主修是必要的,以便創造條件給高能力同學走到近代物理學的前緣,為未來世界培育頂尖物理學人才。這個主修課程對學生的要求高,報讀的人數少其實理所當然,但是隨時為人類培養出新的愛恩斯坦,學術意義重大,是香港大學成為「偉大的大學」的構成部分,不可輕言砍掉。

至於「天文」主修,範圍覆蓋物理學研究的兩個極端,即是極大的宇宙和極小的粒子,是物理學最古老但又充滿活力的一支。近年太空觀測科技突飛猛進,目前正是天文學大步向前的歷史時機,重大的突破隨時出現,「偉大的大學」理應積極參與其中,豈可反而抽身而出?事實上,在全球綜合大學名單中排名比港大稍前的北京大學,設有獨立的天文系,鄰近的中山大學也於2015年組建物理與天文學院,提供天文專業本科生課程,反觀香港大學,卻逆着科學發展大勢,為了所謂「效率」和省幾塊錢而廢掉自己近年積累的優勢,此時此刻撤科自殘,主動缺席「偉大的大學」名單,是無以名之的愚癡。

誤將學生作顧客 知識、賺錢本末倒置

讓我們回到學生「用腳投票」的問題,我們必須認清大學究竟為誰而設?誰才是大學的「顧客」?大學是知識的守護者和承傳者,是為社會而設的,大學的教學工作,是從中學接收學生,透過課程授予知識,以多元的學習機會豐富他們的閱歷,培育學生成為才德兼備的成年人,畢業後輸送給社會,讓他們以知識和德行參與社會生活,協作建設宜居的生活環境。社會是接收大學畢業生的群體,因此社會才是大學的顧客,學生不是。港大理學院院長「原因很簡單,學生沒有選擇這些主修課程」的說法,錯誤地把學生等同「顧客」,犯了重大的簡單錯誤。

大學提供什麼課程,應視乎社會的需要,要成為「偉大的大學」,則「社會」是全球人類,不再限於香港一地居民,因此課程對全球人類的學術意義成為主要考慮。有些課程因為其特殊性,例如哲學和今次事件牽涉的兩個主修課程,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求高,學生數目少幾乎是理所當然的,但是由於它們具有重大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大學必須承擔社會責任,堅持提供課程。在這個方面,大學必須認清學生不是顧客,大學的存在不能依附在某個時刻的學生喜好之上,更絕對不應以「學生少」或「學生用腳投了票」為由,取消具有重大學術意義的課程,反而教授們應該盡老師的責任,多做引導工作,教育學生認識這些課程的重要性和提升相關的教學和支援,促進更多學生報讀才對,港大理學院院長丟下這些工作不做,只是消極地撤銷有關主修,忘記了自己作為教師的育才責任,說嚴重點是失職。

講到底,今次撤銷主修事件反映香港社會給商業主義牽着鼻子走的現實,大學的決定是在這個現實下的潛意識反應,至於有關主修學生少,則多少反映一般學生受「向錢看」社會氛圍的影響,失去了對自然世界的興趣,令人嘆息。

其實時至今日,我們必須知道,香港的長遠未來全賴我們能否把握好科技創意,大學是做好這件事的關鍵,但是商業主義的長期霸道,令各大學陷於短視,沈迷於「效率」、「資源」,丟掉學術觀和世界觀,學生也同樣短視,視大學如職業學校,但求畢業和「搵錢」,這些都是很壞的徵兆,長此以往,香港只會繼續沈淪。

香港大學理學院撤消主修的背後,是商業主義在大學裏的霸道,商業主義的操控一日不除,則大學困局難逃,香港命運難說。

註1 HKFP, 15 March 2017: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lans to scrap astronomy major as students ‘vote with their feet’  https://www.hongkongfp.com/2017/03/15/university-hong-kong-plans-scrap-astronomy-major-students-vote-feet/

註2 Facebook [Science Society, HKUSU] 13 March 2017: “Official Reply from Professor Matthew Evans regarding the issue of Cancellation of Major in Mathematics/Physics and Major in Astronomy”  https://www.facebook.com/scisochkusu/photos/a.467800163307572.1073741826.467741393313449/1277025585718355/?type=3&theater

註3 有興趣者可參閱《每日頭條》 2016年1月25日:「丘成桐談幾何:從黎曼、愛因斯坦到弦論」  https://kknews.cc/zh-hk/science/g8njy9.html

林超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