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沒有選擇?

Rich family 不如 good family——能設身處地來為孩子思考,選擇一條適合他們的道路的,其實就是好的家長。即便是極端的所謂怪獸家長,也只是這個畸形教育制度製造出來的產物,和科幻片中異形的怪物一樣,他們也只是在困境中為下一代謀幸福。我倆只望家長、老師、校長、學者、教局官員,多從孩子們的角度思考,讓他們能在我們的保護和支持下,幸福健康地成長。
我們自稱「非典爸媽」,帶着三個兒子走的是一條「逆流教養」路。三個兒子的「學校尋寶歷險記」,讓我們夫婦倆對資助、直資、私立及國際學校有深刻的體會。現在,更連海外升學的經歷都嘗過了。十一年來,因着三個不同性向及能力的孩子,在搜尋學校這條路上,我們拐了很多彎,為孩子轉了不同類型的學校,因為「主流」並不適合他們。
 

非典爸媽為子女奔波勞碌

 
為讓未看過我們的「非典港爸港媽奮鬥記三部曲」的讀者明白多一點我們的選擇,在這裏我們做一個簡單的說明。大兒子,今年十七歲。小時學習能力較遲緩,尤其是中文理解力。小學一年級就讀私校,因中文老師的不包容,二年級時我們替他轉到一所直資學校。勉強度過了四年,到六年級他考進一所國際學校。轉以英文為學習語言,他的學習情況改善了,但到了第十一班(即中四),大兒子發覺,若要達致 IB 課程的要求,他非得放棄最熱愛的足球訓練不可。正在煩惱之際,碰巧有朋友推介新加坡一所私立中學,可一邊修讀英國的 IGCSE 及其後的 GCE(A Level)課程,一邊參與當地較嚴謹的青年軍足球訓練。大兒子認為雖然要重讀中四,但值得一試,便申請入學。至今他已在新加坡兩年,學業成績、足球美夢兩兼收。作為父母,真心因他的滿足而感到快樂。
 
二兒子,今年十五歲,天生聰穎,創意無限,資優兼過度活躍。初小時他的「活躍行為」,就連直資學校也不容易接受。三年級是最難捱的一年,五個月內,他已被班主任要求寫了三次悔過書。當時我們已經很清楚,再讓他待下去,他對世界只會累積更多的憤怨。於是,我們毅然地替他轉到一間私校——自然學校,這個決定,真的為他的生命帶來美麗的回憶。兩年後,要升中了。若升上主流中學,對他而言,即重返地獄,於是亦讓他考進國際學校。現在正讀第十一班的他,非常享受 IB 的課程要求,跟大哥截然不同。所以,他會繼續完成 IB 文憑課程,渴望在大學能夠修讀藝術課程。
 
三兒子性格和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普通程度學生。學業成績平平,我倆可沒特別要求。今年十一歲的他,自少讀屋邨資助學校,同學中有特殊學習需要的,有經濟困難的,有單親的,亦有新來港孩子。透過老三,我倆對於基層家庭孩子的學習困難,體會很深。四年級時,他因功課壓力及老師們的嚴厲指導,每天早上都抱着頭大喊頭痛。這個乖孩子就是一路下來,默默地承擔着他根本不能承受的壓力,從心理到生理都出現問題了。我們請求學校減功課,但校方反對,認為我們應積極地幫他面對壓力,因為五、六年級的壓力會更大。對我們來說,這不是從孩子出發的教育呀!最終,老三跟兩個哥哥一樣,轉到另一所較為輕鬆的資助學校。現在,又努力地搜尋合適的中學。
 
轉校又轉校,有人認為我們才是怪獸家長。香港的主流教育本身就是充滿競爭和壓力,逃不了呀!但我們還是在可行情況下嘗試「逆流」,在建制的邊緣為自己的孩子尋找快樂成長的空間。 
 
在主流教育制度下,大部分學生注定會被標籤為「失敗者」,為學生帶來沉重壓力。(亞新社圖片)
在主流教育制度下,大部分學生注定會被標籤為「失敗者」,為學生帶來沉重壓力。(亞新社圖片)
 

掌握命運最重要 不必事事順從主流價值

 
要實踐「逆流教養」,家長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自身對孩子的期望。如果你對「成功」的定義是和大多數人一樣的話,當然是不能,也不應該走「非主流」的路。好像我們不會期望我的孩子能進名校、將來賺大錢、或做什麼成功人士。我們只希望他們將來能養活自己,並且能過自己選擇的生活,明白自己的幸福與幸運,感恩並珍惜,而且將來會懂得在能力範圍內幫助身邊的人。趙永佳口中常提及的「成功畢業生」,不是在大企業工作的高管,而是老二在自然學校七折支薪的班主任,因為她正正是能過自己要過的生活。
 
對大多數孩子和家長們來說,「主流」和「非主流」的路,其實是同樣崎嶇。一個簡單的數字就會提醒我們一個殘酷的事實——在香港只有百分之二十的適齡年輕人能進入受資助的學位大學課程(副學士或海外升學除外)。換句話說,在香港的主流教育制度下,如果考進大學才算是成功的話;又如果一般年輕人或家庭決定要往主流去擠,其結果是必然的——我們的教育制度會結構性地製造大量被主流標籤為「失敗者」的年輕人。簡言之,對大部分低下階層的年輕人和家長來說,主流的教育競賽原本就注定是一條失敗的道路。 
 
我們很幸運,有資源為自己的孩子選擇一條「逆流」的道路,但我們也真的希望其他孩子在父母支持下同樣能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成長路。縱然這一定不會是大多數家長的選擇,香港也應該能「容許」,甚至鼓勵多種非主流教育的實踐。何美儀近月跟一群對教育有共同理念的爸爸媽媽組成了名為 EDiversity「教育大同」的組織。於10月初,還跟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合辦了教育有選擇論壇,參與的家長及老師多達400人。其實,大家心底裏都很明白,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以劃一的教法、內容、標準和評核來培育孩子們,根本就行不通。家長們渴望教育有選擇,就是看到現行教育的單一化,學習的理由從小學到中學,就只是為了考試——TSA、呈分試、Pre-SI、DSE。十二年的操練,孩子就只是一部考試機器。
 

學校不應變成考試工廠

 
學校應是個栽培孩子的地方,但若它變成了一個工廠,自然有家長會以自身有限的資源盡量去保護自己的孩子。在教育大同裏,有父母決定讓孩子在家自學,有父母積極地建立理想中的民主學校。亦有父母仍希望在主流中尋找較自由、較輕鬆的學校,哪怕是功課量少一點的,閱讀量多一點的,或是課程靈活一點的,他們都希望把這些寶貴資料,跟其他(相信亦是大部分)沒能力走到「非主流」教育路上的家長們共享。
 
Rich family 不如 good family——能設身處地來為孩子思考,選擇一條適合他們的道路的,其實就是好的家長。即便是極端的所謂怪獸家長,也只是這個畸形教育制度製造出來的產物,和科幻片中異形的怪物一樣,他們也只是在困境中為下一代謀幸福。我倆只望家長、老師、校長、學者、教局官員,多從孩子們的角度思考,讓他們能在我們的保護和支持下,幸福健康地成長。
 

趙永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