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現在透過「移動支付」朋友間也可「討利是」,但拿得多少還得倚靠彩數。這種新興的支付形式,不但已廣泛應用,更為傳統習俗帶來改變。(wikimedia commons)
隨着消費模式的改變,移動支付技術近年於內地迅速發展,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一眾服務供應商皆花盡心思,以期在這場市場爭奪戰中脫穎而出。
農曆新年期間,你派發了多少利是?從前,「討利是」是兒童或晚輩的專利;現在透過「移動支付」朋友間也可「討利是」,但拿得多少還得倚靠彩數。這種新興的支付形式,不但已廣泛應用,更為傳統習俗帶來改變。
掃一掃二維碼、將手機輕拍讀卡器、直接在移動裝置上點餐付費⋯⋯只要你想像得到,都能夠透過移動支付解決。移動支付技術的出現,可謂一站式應付市民生活所需。
近年來,內地移動支付科技以驚人速度發展,由獨立支付營運商「搶地盤」演變成百花齊放的群雄之爭。作為互聯網「兵家必爭之地」,這場「支付大戰」將如何發展?
支付市場百花齊放
根據人民銀行《2015年第三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內地整體移動支付業務交易量達45億宗,金額規模亦達18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而且還在大幅增長之中。當中,主要供應商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寶與騰訊旗下的微信錢包,市佔率分別超過70%及15%,而其餘供應商尚有拉卡拉、銀聯及個別中小型銀行等。
過去幾年,大眾始終聚焦於「支付寶」及「微信錢包」兩大龍頭品牌。不論打車服務、新春虛擬紅包,以至實體商戶的終端機都成為雙方戰場。兩者為搶佔市場,推出層出不窮的「燒錢」補貼措施,其中最令內地大城市市民津津樂道,則數微信支付補貼「滴滴打車」與阿里支付寶資助「快的」之爭,過程中燒錢數以十億元計,更曾出現「你免10元,我減30」廣告,的士優惠最高竟可達至免費。此項活動由於涉及阿里巴巴及騰訊的兩位老闆,因此被內地媒體戲稱為「兩馬(馬雲與馬化騰)相爭」。兩者同為第三方支付服務供應商,到底分別在哪裏?
擔保交易「反拙成巧」
支付寶原為浙江螞蟻小微金融服務集團有限公司(簡稱「螞蟻金服」)的支付平台,最初只是解決淘寶網絡交易安全所設的一個功能。購物流程中,支付寶以淘寶信譽背書,消費者先轉賬至支付寶,支付寶通知賣家發貨,買家確認到貨後再通知支付寶,支付寶便把錢轉給賣家。目前為止,支付寶只向電腦用戶收取最高10元的定額手續費,手機用戶更一律免費。
資金清算上,支付寶在付款簡易程度及到賬速度均遜於傳統銀行卡,比一般銀行機構處於劣勢。然而,支付寶把這段時間作為交易的緩衝,為付款和收款雙方作擔保,解決網購過程中的誠信問題,保障購物安全,並完成相應的資金劃撥流程,成功將劣勢轉化成優勢。同時,支付寶設有「餘額寶」功能,利用資金系統中的剩餘資金,投資螞蟻金服旗下的小微基金理財產品。由此可見,支付寶其實擔當着類近資金管理者的金融角色,旨在加大系統中保存的資金量。
社交支付的意外驚喜
而微信支付則較單純地傾向支付功能。這個後起之秀是騰訊基於旗下「財付通」支付系統所推出的移動支付程式。用戶僅需在微信帳戶中聯繫(綁定)銀行卡並完成身份認證,就可以使用微信支付直接購買合作商戶的商品和服務。支付時只需在手機上輸入支付密碼,毋須任何刷卡步驟。整個過程均在微信內完成,每月交易額逾兩萬元的用戶則需支付0.1%手續費。
值得留意的是,微信為內地最常用的通訊工具,活躍用戶達五億。龐大的用戶群能夠增加支付資金流量,而其社交媒體的特質讓支付模式有更多意想不到的突破!例如,在用餐的場合上,用戶只需在本身的微信社群中聯繫一起用膳的朋友,就可以透過「AA收款」功能輕鬆完成各自付賬,滿足社交支付情景,優化使用體驗。
另外,銀聯於去年底與蘋果簽署協議,將在年內借助銀聯的近場技術商戶收款設備網絡,向內地消費者推出蘋果支付服務。單從功能而言,蘋果支付以手機代替信用卡,透過蘋果用戶帳號進行簽署。在整個購物過程之中,蘋果不會獲得任何與消費有關的資訊。這種保護私隱的態度,為蘋果支付帶來極大的競爭優勢,其潛力絕對不容忽視!
港方落後何時重來
反觀香港,我們的電子支付技術曾一度領先全球,八達通在97年推出後,成為其他國家參考的模範,至今依然為其中一種發展最成熟的電子支付方式。然而,此後香港在這方面就沒甚進展,即使近來有類似支付寶的電子支付平台,與連鎖店合作推動電子錢包,這些付款模式仍未在市民大眾間普遍起來。根據萬事達信用卡去年發表的調查報告,內地的電子錢包使用率為62%,而數字還在高速增長中;至於香港,則只有14%。
港人並不抗拒電子付款系統,例如銀行的網上理財、利用信用卡進行網上購物等支付模式愈發普遍。但是,市民始終對流動支付未具足夠信心。除了因為第三方付款賬戶被盜用的情況時有所聞外,宏觀因素更包括監管電子付款法規並未與時並進、支付系統保安措施不透明等。港人對電子支付模式卻步的原由,並非僅限於信心問題,而是整體政經氣氛尚未作好準備。
發展付款科技之路雖然長路漫漫,但筆者相信以香港所積累的科技實力,絕對有能力發展出一個成功的虛擬流動支付平台,而目前所遇障礙,只是政府政策未能及時配合。假以時日,當相關法例做好,贏得大眾信心之時,本港亦可在付款科技浪潮中得享一席之地。
(原刊於香港中華總商會會刊《商薈》2016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