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香港的教育議題備受關注,學校和老師的質素亦被廣泛討論。致力培訓教師人才的香港教育大學(教大)獲正名後,成為香港最年輕的大學,也意味着它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在教育問題叢生的時代,不少人期盼教大可以大展拳腳。教大校長張仁良教授也當仁不讓,開下良方,展開教大未來的「十年計劃」,以回應時代的訴求。
問及發展大計,張校長指出,未來十年,教大將專注教育領域的研究、發展和創新,並進一步鞏固教大在亞太及以外地區的先導地位,藉著高質素的研究及學術發展,持續提升教大在本地與國際的影響力。
課程改革倡創意自主 海外交流見天地
雖然教大本身已開設不少學士課程,在正名後首要任務是給現有課程進行全面檢視和革新,大方向是要培養良師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教大預料在整合課程後,會騰出更多空間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不同類別的體驗學習課程,提供多元化課程選擇,例如:海外實習、考察與體驗之旅,和實踐創意計劃。為推動學生的全人發展,教大計劃提供更多「非正規學習」及聯課經驗,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學習。
除此之外,張校長亦非常重視學生的海外經驗,希望學生有更廣闊的國際視野。張校長指出:「教大除了支持和鼓勵學生交流,也樂於籌劃一些短期課程和交流團,讓學生和在職進修的老師學員也可參加,增值自己。」他特別提到,教大目前集中發展研究生課程及「專業進修課程證書」,以支援教育界的需要和專業發展,與海外學府合作開辦雙學位課程是當中的重頭戲之一。目前教大與法國洛林大學(University of Lorraine)合作推出雙博士學位,並與澳洲的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開展雙博士學位的安排,旨在鼓勵學生到其他地方吸收經驗,立足國際思考切身的教育議題,執起教鞭之際,也饋贈香港的莘莘學子。
向科技「借力」 編程動畫促成愉快學習
坊間經常討論到一些「怪獸家長」和「直升機父母」,往往因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而將孩子送到補習社,把他們訓練成考試機器。誠然,要香港學生完全擺脫紮根亞洲多年的考試文化是不可能的;儘管如此,張校長提醒家長應從根本着手:「Learning should be fun!」。要啓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自發學習,老師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要做到「愉快學習」,向科技「借力」是目前的大趨勢。張校長分享到,教大已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資助,並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及香港城市大學合作,在小學推行為期四年的「賽馬會運算思維教育計劃」,開設電子編程課程(coding education),以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編程應用。「現在孩子對電子產品和應用程式絕不陌生,要是讓他們知道這個程式是怎樣產生的,相信學習的過程會更有趣。」課程將由數學科老師和資訊科技科老師任教,除了希望課程全面外,也促進跨學科的教學合作,讓學生跨越科目界限,才是「一理通,百理明」。另外,張校長也提到,隨著科技發展,寫編程已不是太難的事情,美國麻省理工大學也有類似的工作坊,讓孩子經過簡單步驟完成編程,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寫程式也不是甚麼令人驚訝的事。
常識課內容甚廣,天文、地理、歷史、科學,雨露均霑,要提高同學的學習興趣,可從他們的摯愛——動畫入手。張校長笑言,「很多同學放學回家會看卡通片,那我們為甚麼不把課本內容製作成他們會追看的卡通片呢?」以科目涵蓋的中華文化和歷史範疇為例,從歷史人物出發,如孫中山、孔子、屈原等,把圍繞他們的故事用動畫形式展現,深入淺出,吸引學生興趣之餘,也容易產生深刻印象,提高學習效能。張校長透露目前教大已投入資源,着手研發和製作相關的動畫材料,希望有助配合教學;讓未來的準老師也能更有效地運用這套教材,發揮極致。
及早熟悉特殊教育 中小學響應支持
張校長上任後隨即邀請全港約2000所幼稚園、小學和中學的校長就「未來教師主要能力之重要性」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校長們普遍注重老師的「EQ」。近年學生輕生的個案有上升的趨勢,師生的情緒健康問題引起廣泛關注,社會不免對老師期許更高。老師除了教學,也要擔起開導學生的工作,但同時老師自身也承受不少壓力,所以老師擁有正面人格似是必不可少的要求。因此,張校長指,本年度(2016-2017)入學的學生必須修讀「正向教育與價值教育」課程,學習克服困難以及培養正面的人生觀。準老師除了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外,更要懂得引導和開解學生,所以說老師的工作是任重道遠。
香港教育大學前身香港教育學院於1994年成立,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在去年獲授大學名銜。當中伴隨不少挑戰,也有不少突破。張校長深感欣慰,說:「這些成績得來不易,沒有一眾同事的支持和合作是做不到的,我期望教大在未來日子更能發熱發光,為本港高教界和師資培訓作出更大貢獻。」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