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的經濟解釋

據聞會計的記賬方式由意大利僧侶於15世紀「始創」,不過會計在商業活動中的重要性得以大大提高,主要由於股份制公司和股票巿場的興起。
封面圖片:理解會計背後的經濟解釋,不單有助梳理看似千頭萬緒的會計準則,更可在從事這個專業時找到更多意義。
 
會計雖然是不少年青人希望投身的行業,但也是不少人腦海中沉悶的代名詞。這或許是由於很多人、甚至包括從事會計工作的人本身,只把會計看成是跟隨規則、處理賬目的工作。事實上,應用會計準則時往往需要配合主觀判斷,強調「事實重於形式」(substance over form)。會計準則也經常隨著時代而演變,反映會計絕對不是一堆只為方便記賬的沉悶規則。
 

會計減低合約雙方訊息成本

 
據聞會計的記賬方式由意大利僧侶於15世紀「始創」,不過會計在商業活動中的重要性得以大大提高,主要由於股份制公司和股票巿場的興起。公司為何物?經濟學視之為一堆合約,是企業家為省卻顧客自行尋找不同材料供應商和工人的麻煩和成本,而代為簽定各種合約的一個組合。在股份制下,股東與公司增添了一層合約關係,未必直接參與管理公司。隨著股票市場的興起,上市公司的股權更加分散,而股權與管理權分離的情況則更為普遍。
 
股權合約讓投資者以真金白銀的投資換取盈利分成,問題是股東並不管理公司,如何確定管理層「履行合約」為股東爭取最大回報?會計資訊就是其中一種協助股東監測公司及管理層表現的重要工具,早在監管機構規定上市公司公布財務報表之前,部分上市公司也有自願公布會計資料以吸引投資者和降低成本。財務報表公布愈多資料,固然有助投資者了解公司和降低資金成本,但代價是處理會計資訊的相關費用,過於詳細的資料甚至可能會間接透露公司的商業秘密。
 
既然是自願公布,當然也沒有特定的會計準則跟從,有學者硏究過這段時期的上市公司,發現公不公布會計資料跟如何計算盈利完全從成本效益出發(註1)。例如股權高度集中的公司,基本上更能直接控制管理層及監察公司的表現,公布財務資料的得益不大,因此較少公布業績。相反,經常有集資需要的上市公司,公布資料有助降低將來的融資成本,所以也較為傾向公布。計算及記錄折舊不是易事,資產值細的公司計不計折舊對盈利影響不大,這些公司在自願公布時期就索性不計折舊。
 
容許公司自願公布財務資料的好處,是公布與否的決定和方式更能符合各公司的經濟效益,但在公司與小投資者的資訊不對稱下,強制及使用較為統一的方式來公布財務資料也有一定道理,於是以會計準則規範財務匯報在各地漸成主流。有趣的是,硏究發現日趨嚴謹的會計監管和準則,未有增加財務資料對投資決定的影響力(註2)。這個情況可能反映改善會計準則的難度,也可能是反映改良會計準則的速度追不上如金融報章等其他資訊渠道的改進。
 
明白會計資訊是減低合約雙方訊息成本的重要工具,當中有效益但也有代價,就更易理解何以小費用是支出,而大費用可以是資產,又何以財務報表中有些資產是以成本記錄而另一些資產又要以市值入賬,而以成本還是以市值入賬的準則又可以隨時代不同改變。理解會計背後的經濟解釋,不單有助梳理看似千頭萬緒的會計準則,更可在從事這個專業時找到更多意義。
 
註1: Watts, Ross. (1977). “Corporate Financial Statements, A Product of The Market and Political Process.” Austral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註2: Ely, K., & Waymire, G. (1999). Accounting standard-setting organizations and earnings relevance: Longitudinal evidence from NYSE common stocks, 1927-93.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37(2), 293-317.

黃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