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觀察:施政無遠慮,必有近憂

為了未來一代無憂,我們現在要先行做好策劃
封面圖片:新加坡在發展智慧城市已遙遙領先(Pixabay)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施政也是如此,現時我們憂慮房屋供應缺乏、創科產業落後,人均GDP 輸給澳門、新加坡,GDP 料要輸給深圳,這都怪港府近十年施政力度不足。香港老齡化已達警戒線,是亞洲第二高齡社會,2017剛至,到明年勞動力便見頂下滑,競爭力一旦無以為繼,香港將再陷入新的難題。
 

一、土地不足,房屋供應少

 
剛剛最新公布,香港是世界最難負擔房子的地方,市民不吃不喝18年,才能買到房子。香港人均居住面積 170方呎,比較新加坡270方呎、深圳300方呎為低。香港人口密度之高,全球罕有,每平方公里27300人,比較新加坡10500人,非常擠迫。香港於1995-2004年十年間填海造地1127公頃,但近年土地缺乏,歸因於2005-2013年只填海92公頃,居住面積每況愈下。
 
香港直逼有30萬人排隊輪候公屋,輪候時間突破4.5年新高。青年人感到樓價太貴,約有6.6萬名高學歷單身申請者,當中不乏在念大學期間便申請,反映他們對住屋的擔憂。私樓價高,市民難以負擔大單位,地產商推出較多蚊型單位由一百多方呎至三百多方呎不等。
 
土地缺乏已令市民居住單位越來越細,連劏房也越劏越細。據官方去年統計顯示,全港有86400個劏房(分間樓宇),居住人數達195500。劏房戶的每月入息中位數為11800,八成位於港九市區。由於近年租金隨樓價急升。一百多方呎劏房,租金高達5000元。
 
市區劏房寸金尺土,現在窮人能住上劏房似乎已是幸運,因為劏房呎租貴過豪宅,現在已演變到劏房再劏為「棺材房」(二呎乘六呎的空間),有的美其名為「太空倉」。業主為了利潤最大化,一個普通樓房,改成劏房出租,可以多賺一倍,改為棺材房的回報更高。
 

二、創科產業起步,智慧城市落後

 
香港創科產業一直落後,其實首任特首董建華當時大力提倡發展科研,但當時官員短視,沒有大力推動,也不願與深圳合作;港商也短視,認為高科技高風險,寧炒地產坐享其成。
 
二十多年前的香港經濟活躍,經過一輪龜兔賽跑,周邊國家或城市崛起,香港滯後。南韓從1997年金融風暴之下破產,現在其科研產業已是亞洲頂尖國家之一。近至毗鄰深圳,深圳今年料追過香港GDP,亦成為全球著名的創新城市。
 
時移易世,新加坡也在多方面超越香港。有關發展智慧城市,香港仍在諮詢之中,於年底才開展藍圖的顧問研究,就未來城市發展制定整體方向和標凖,包括信息通訊科技的基建、公私營合作等。然而,新加坡在發展智慧城市已遙遙領先。
 
近月世界經濟論壇發表報告指出,香港競爭力排名下跌兩級至第九位,新加坡則連續六年排名第二。新加坡排名前列,其政府智囊早於2005年已提出發展「智慧城市」,2015年定為國策,獅城作為強政府從上而下推動。曾擔任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材料與工程研究所所長、獲挖角為現任香港大學副校長(研究)賀子森教授說:「香港錯過這十年發展科研,落後於新加坡,非常可惜。」他說,新加坡科研撥款厲害、廣納人才,科研發展比香港好。
 
香港大學副校長(研究)賀子森
香港大學副校長(研究)賀子森
 
現在深圳、新加坡及香港的GDP相若,但研發投入佔GDP分別為4.02%、2.2%及0.74%,可見香港科研投入最少,如不及早增撥資源,將來愈難追上。

 

三、勞動力漸減少

 
香港現有117萬名老年人口,佔人口16%,是亞洲第二老齡社會,僅次於日本26.4%。香港人口至2043年有822萬達到高峰,然後逐步回落,到2064年781萬人口。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口增加,勞動人口見頂回落得更快,而且正在緊迫而來,近在眼前。2018年便是香港勞動人口見頂之時,達365萬(不包括菲傭),之後便是回落。如不改變輸入人口政策,統計處預計到2064年勞動人口只有311萬。
 
據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研究員水志偉說,須銳意吸納優質人才成為公民,維持人口及勞動力在理想水平。「培育人才並非朝夕可得,因引入優秀人才來港,可為經濟大餅發酵,是可行之道。」從日本實施拒絶移民的經驗,人口老化及勞動力不足,對經濟已構成負面影響;反觀新加坡招攬人才有道,其人均名義GDP比香港高出一萬美元。

 

總結:政治理論似是天下無敵,何不落實到政策

 
當前社會撕裂,政治人物「為民請命」,理念眾說紛紜。紛亂之中的香港,最迫切的是看得遠,抓好各方政策,趕快落實,未來才有解決的一天。我們今天出現憂患的原因,就是香港在政治紛亂之前,沒有及時施採取有效政策。
 
我們只有現在坐言起行,搞活創科生態,趕快填海增闢土地,更多引入優秀人才。從不同角度積極入手,整體去推動,香港才能有效發展。為了未來一代無憂,我們現在要先行做好策劃。
 
原刊於 BBC 中文網,獲作者授權發表。

廖美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