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曾委任13位頂尖海洋科學家,就全球海洋環境議題提供建議,胡紹燊教授正是其中一位。他在2016年加入香港教育大學(教大)科學與環境學系,出任生物科學研究講座教授,並身兼策略發展工作組主席,負責增強教大在教學、研究及知識轉移等方面的優勢。
1971年,胡教授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自幼相當反叛的他一直對讀書沒興趣,直至申請修讀香港大學哲學碩士時遇上 Brian Morton 教授後,便從此改變一生。胡教授憶述:「 Morton 教授帶我去潛水,千奇百態的海洋生物令我十分著迷。」自此之後,他開始發奮圖強,努力向學。完成哲學碩士課程後,胡教授榮獲英聯邦獎學金,於1974年赴笈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著名科學家 Dave Randall 教授。後來,胡教授的博士論文更贏得兩項競爭激烈的國際大獎,分別為美國科學促進會和加拿大動物學會的最優秀論文獎 。
致力投身環境研究 關注海洋污染
胡教授在1978年加入漁農處任職研究科學家,負責研究海洋污染,並於1985年成為漁業研究所署理所長。雖然工作穩定,薪酬不俗,但他更渴望能在大學自由的學術氛圍,進行不受約束的研究。1988年,機會終於來了,他加入剛成立的城市理工學院(前身為香港城市大學)任首席講師。其後移居澳洲任職維多利亞大學教授和系主任。1993年返港,先後出任城市大學講座教授及系主任、香港大學講座教授及院長;至2016年1月加入教大(前身為香港教育學院)。
多年來,胡教授一直研究污染及環境壓力對海洋生物和生態系統的影響,其研究具前瞻性及對全球有影響力。最近,胡教授帶領的跨大學專家團隊,於 2012 至2016 年期間進行一項跨學科的重大研究,第一次揭示了缺氧能夠改變魚類表觀遺傳,從而影響其後代繁殖能力,並在權威學術刊物 《自然通訊》中發表了有關研究結果。
研究團隊證實缺氧會影響魚類的跨代繁殖能力,意即即使其後代的生活環境恢復正常,牠們的繁殖能力也不能恢復原有水平。換言之,現代海水缺氧的環境,長遠會影響全球漁獲持續減少,從而對地球的海洋生態平衡構成深遠影響。
『人工青口』追蹤污染 先天下之憂而憂
胡教授表示:「近年氣候變化令海洋温度上升,加上流入大海的污水含有豐富營養物,令浮游植物過度繁殖,引致海洋大面積缺氧。」現時全球有超過400個地區的海水長期缺氧,被聯合國列為「死亡區域」(Dead Zone)。他的研究團隊早年已首先發現缺氧會影響海洋生物的內分泌系統和繁殖能力,而今次研究更首次揭示了缺氧能影響跨代繁殖,問題比現時想像中更加嚴重和迫切。
胡教授說:「雖然很多人往往計算改善環境的成本效益,但我們一定要考慮到污染環境有極大機會影響後代的繁殖能力。如果不及早改善環境,可能對整個人類及生物族群有深遠、甚至是不可逆轉的破壞。」
另外,他所發明的「人工青口」,能監測海水中的重金屬含量,並獲遍及六大洲22個國家共同參與的全球研究計劃所採用。這個新裝置首次令科學家能夠比較世界各地海水的重金屬含量。「我們利用『人工青口』追蹤污染源頭和時空變化。」他解釋說。胡教授曾擔任一項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卓越學科領域」的首席研究員。在為期十年的研究中,他帶領29名來自六所本地大學的學者,與十名世界頂尖科學家合作,為香港建立了研究海洋環境的核心實力。
更多有關胡紹燊教授的介紹,請按此瀏覽。
(圖片:香港教育大學提供)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