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香港貨櫃碼頭商會主席鍾惠賢在11月24日出席灼見名家傳媒舉辦的「十三五規劃中香港航運業的機遇與挑戰」論壇,以「香港作為轉口港的機遇與挑戰」為題,以下為她的演辭:
尊敬的張炳良局長、梁志堅教授、鄭天祥教授、李忠義教授、劉健儀女士、易志明議員、各位業界同仁與及關心航運物流業與本港經濟發展的朋友,早晨,大家好。
沿海權放寬帶負面影響
很高興參與今天的論壇,這裏集合了政府、政界、學界、業界及商界的翹楚,討論如何維持着香港作為國際航運樞紐的地位,在配合國家發展的同時又能夠發揮香港獨特的作用及角色,讓貨櫃運輸業繼續為香港經濟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就梁教授對國家沿海運輸權及香港物流業發展的研究,國家沿海運輸權若進一步放寬,可能對香港及內地的港口帶來負面影響,這是不爭的事實。
近十年,港口吞吐量增長是由轉運貨物增長帶動。讓我用統計處的數字說明香港港口的貨運發展,在2005年至2015年期間,轉運貨物佔港口貨物吞吐量的百分比,由2005年的 44.9% 增加至2015年的 58.7%,當中又以與中國內地之間的轉運貨物比重最大,佔港口轉運貨物的 38.4%。統計處的分析也指出,在香港與內地之間的港口轉運貨物中,約有 73.9%是香港與珠江三角洲地區之間的轉運貨物。事實上,由2007年起,香港的轉運貨物吞吐量已超過直接裝運貨物。由此可見,中轉貨運對香港港口非常重要。
中轉貨量不斷下滑
貨櫃碼頭營運商近年透過引入先進機械,善用資訊科技,提升操作效率,優化服務,以吸引船公司選擇香港裝卸貨櫃。然而,面對區內及國內港口的競爭,香港中轉貨量於過去幾年已有不斷下滑趨勢。國家自貿區政策在2013年推出,同年9月,為加快推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中資公司擁有或控股擁有的非五星旗貨輪,可以在國內沿海開放港口和上海港之間,從事沿海運輸業務。去年交通運輸部發出「關於自貿區海運政策」公告後,中資非五星旗貨輪可於各自貿區從事沿海運輸業務,對本港貨運業來說,無疑更是雪上加霜。
國際航運樞紐的地位
港府的研究也提出對放寬沿海運輸權的相關憂慮。《香港港口發展策略2030研究》指出,如沒有沿海運輸權限制,航運商或會將大部份的國際轉運業務,由香港港口轉移至中國內地港口,或任何樞紐港;研究報告清楚說明,在沿海運輸權規例生效的情況下,香港港口在處理中國相關轉運貨物的吸引力,才得以保持。
因此,進一步開放沿海運輸權固然會大大打擊貨運業及貨櫃港口相連行業,同時亦會影響香港作為國際航運樞紐的地位,及拖低整體社會經濟。我們認為,社會各界人士現時對這個課題的認識與關注並未足夠,難免會掉以輕心。我們期望,加深了解其中的利害之後,張局長會在政府層面向中央政府及各部委,表達香港的關注,我們亦呼籲港區人大代表及立法會議員能夠為業界發聲。國家提出「一帶一路」的前瞻性發展構想,若能夠在顧及沿海港口及香港貨運發展需要下,權衡利弊,檢視進一步放寬沿海運輸權的問題,將有利促進內地及香港港口共同發展的雙贏局面。
把握《十三五》的機遇
國家《十三五規劃》提到,支持香港增強其國際金融中心、運輸及貿易中心的地位。我們期望,業界能抓緊這個機遇。另外,我希望藉今次難得的聚會,跟各位交流一下香港貨櫃碼頭面對的挑戰。香港貨櫃碼頭欠缺後勤土地的問題,多年來一直困擾着業界。先容許我列舉一些數字以說明問題——葵青港有 24個泊位,貨櫃堆場面積總計有279公頃;相比國際標準的每個泊位對應25公頃後勤用地,葵青貨櫃碼頭的總場地面積較國際標準少50%;貨櫃堆場面積與泊位比例只有11.6,以此作比較,珠三角的貨櫃碼頭堆場面積與泊位比例是17.4,上海洋山港是24.2。貨櫃碼頭後勤用地不足,拖長貨輪留港作業的時間,削弱香港在時間效率及裝卸成本兩方面的相對競爭力。
加快批地 解燃眉之急
經過多年的爭取,很高興政府在去年提出建議,計劃在葵青港周邊毗鄰貨櫃碼頭的四幅閒置土地,按十足市價,以長期契約形式批出給予相關的碼頭營辦商;預期這四幅土地可以使葵青碼頭的容量,增加約4%,即是大約85個標準貨櫃的容量。
不過事隔一年,業界仍然焦急期待政府批出第一批後勤用地。我們明白土地問題在香港是極之爭議性的,也是非常惹火的話題。張局長若能夠幫忙,打通其中關節,理順批地條款中一些未必適用於貨櫃碼頭用地的條款,加快批地,將是給予業界最大的喜訊。
周邊港口競爭力提升
香港貨櫃運輸業近年面臨嚴峻挑戰,吞吐量下滑,面對周邊港口的競爭。香港貨運吞吐量的世界排名早已不在三甲之列,去年位列第五名,今年可能也會被斧山追過。社會上瀰漫着的看法,是香港貨櫃運輸業風光不再,連帶也影響了年輕人及新血入行的熱情。事實當然不是這樣,今天香港的貨櫃碼頭應用高新科技系統處理碼頭操作,更是屢獲殊榮,以手機應用程式安排貨櫃交收訊息,已在貨櫃車司機中廣泛應用。
前線人員老年化
當然,貨櫃碼頭業的前線人員有老年化的趨勢,當中以內運車司機情況最為嚴重,現在已有八成內運車司機年紀超過50歲。假若仍然缺乏新人入行,五年之後,人手將短缺三成,直接影響碼頭的日常操作。與香港競爭之港口如南沙、深圳甚至新加坡等,在吸引新航線及運載力,人力培訓等方面,當地政府都會提供優惠措施,或以適切的政策,提昇碼頭的競爭力;隨住今年4月香港海運港口局成立,業界很期待與海運港口局相互合作,提升貨櫃碼頭的形象,吸引新人入行,以幹勁及朝氣迎接業界未來的挑戰。
香港航運及港口業在2014年對本地生產總值直接貢獻為1.2%,即240億港元,佔總就業人口2.5%,提供93,000個職位,是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我們仍然擁有優良的港口、制度、人材,以及既靈活又拼搏的香港精神;我們深信在政府的支持及業界的努力下,可以維持香港作為華南樞紐港的地位。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