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6月《亞洲週刊》刊登陳平的封面專題之後,收到包括主角陳平在内的各式各樣的反應。
6月15日陳平從倫敦發來傳真,内容如下:
幾個小時之後他又來一份傳真,我分兩次掃描如下:
可以看出陳平的遣詞用句非常謹慎小心。
陳平是應邀到英國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出席研討會,也到英國的國家檔案局、大英帝國戰爭博物館、劍橋大學羅德斯圖書館收集資料,遍訪能夠聯絡到的馬來亞緊急狀態時期的民政軍事官員和舊識。
陳平百忙之中抽空回信
我收到陳平的傳真之後,想到他在那麽忙碌的行程中迅速回應,極爲感動,立刻囬他電話,他說决定删掉評價馬哈迪首相部分,因爲與全文文氣似乎不銜接。以前的傳真常常受電壓或者紙張品質影響,現在刊出原函第七項後面一行是我通完電話手寫的。我把他的兩份傳真修改刊登在新一期的讀者來函版,另外刊登兩位讀者新加坡陳加昌和台灣新竹張芝的來函。下面是放大字體的分割版本:
陳平來函第一點補充涉及至今仍然釐不清的史實:
日本南侵佔領馬來亞之後,陳平擔任馬來亞人民抗日軍總司令,他是游擊隊和英國136部隊合作抗日之間的協調人,代表馬共和盟軍東南亞總部合作,太平洋戰爭期間他被盟軍視爲英國最可靠的盟友,當年他才19歲!
抗戰勝利之後,大英帝國論功行賞。1946年陳平接到通知,到新加坡出席東南亞盟軍總司令蒙巴頓海軍元帥主持的授勳儀式,首先領取緬甸之星獎章,然後獲頒1939-1945之星獎章。
22歲受封,獲得大英帝國勳章
後來他回到馬來亞霹靂州岳母家,他的哥哥説,英皇已經宣布封賜他OBE(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 —— 大英帝國勳章),當時他只有22歲,不知道什麽是OBE,還以為哥哥在跟他開玩笑。
確定他受封,也確定他受邀到倫敦參加盟軍勝利之後,陳平沒有拒絕,因爲當時的馬共總書記是法國日本英國三面間諜萊特,操縱馬共中央(見陳平投書第四項),主張馬共從事和平鬥爭,同時馬共還沒有决定發動武裝鬥爭;陳平認爲,這也是盟軍承認馬來亞人民抗日軍的貢獻。但是後來馬來亞形勢開始緊張,戎馬倥偬的陳平無法分身去倫敦,大英帝國勳章也沒有送到馬來亞,反而因爲馬共决定以武力推翻英國殖民統治,英廷透過報章,收回原定頒給陳平的OBE勳章。
陳平投書澄清這部分的事實,是因爲全球不少媒體弄錯事實,例如下面1955年12月30日的香港《華僑日報》爲華玲會談所做的的報道之一,引用合衆社電訊説,1947年陳平參加英聯邦部隊在倫敦只游行,還說英王喬治六世將大英帝國勳章授予陳平;全球首屈一指的《時代》雜誌也犯同一個錯誤,有些英文資料甚至荒唐到描繪陳平在叢林作戰,「胸前還掛着OBE勳章」。
想想看,華玲會談距離陳平到新加坡參加孟軍勝利遊行並接受勳章才九年,主流媒體根本沒有查證,弄錯事實,確實令人費解。
合衆社是國際合衆社(UPI)的前身,當時和美聯社路透社競爭劇烈。我不知道這則新聞後來有沒有更正,陳平大概看了不少類似以訛傳訛的資料,所以除了曼谷到香港一再跟我提出,還特別澄清。
陳平在2013年9月16日在曼谷去世之後, 有些媒體還是寫陳平到倫敦接受女王授勳,那就更離譜了,因爲當今的伊麗莎白二世,是在1952年2月6日繼承王位,當年6月加冕。可見新聞一旦弄錯事實,不管有沒有更正,有些人已經先入爲主,信以爲真,有些則憑想像或者記憶,信筆為文。
前文說過,《亞洲週刊》和《星洲日報》的陳平專訪,使用的馬共和陳平的歷史照片,多半來自新加坡泛亞社社長陳加昌。陳平的專訪刊出之前,我到新加坡拜候他,告訴他我訪問了陳平,他也非常高興,立刻主動無償提供陳平在50年代活動的大批珍貴照片。我在香港也多次撥電話向他請益。他在《亞洲週刊》刊登陳平專訪之前一周,寄來長稿〈風風雨雨半世紀 馬共歷史幾時休?〉, 當時因爲沒有切入點,版位受到限制,沒有刊登,原文如下:
陳社長從宏觀的角度評述馬共發展,特別是武裝鬥爭方面,顯而易見,他對馬共是有定見的。五年之後的2003年,陳平的暢銷書My Side of History (《我方的歷史》)出版,對各方的質疑,陳平從事實、文獻盡量提供了說明。
至於台灣新竹讀者張芝的來函顯然是對我側寫「暮年總書記,望斷家園」的回應。
1989年馬共和馬來西亞以及泰國政府簽署三方和平協議的時候,《星洲日報》的總編輯劉鑑銓率團到泰南合艾采訪,下面是他當年的大作〈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陳平遙望南歸路〉,讀者可以欣賞老一代新聞工作者、傑出報人的文筆和他對馬來亞到馬來西亞的動亂的看法,他對陳平的觀察:
原載1998年6月28日《星洲日報》,看内容就知道那1998年應該是1989年。
劉總最後兩段概括16歲少年陳平獻身革命,武裝鬥爭50年之路行不通; 他引述辛棄疾的五絕,是最好的注腳:報人的視野和褒貶人物的勇氣,於此可見一斑。
據我推測,《星洲日報》出版劉總主編的暢銷書《青山不老》,書名應該是其來有自吧!
圖片:作者提供
專訪馬來亞共產黨總書記陳平系列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