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世界觀與歷史發展有關。(Pixabay)
美國正和多少國家開戰
美國正和多少國家開戰?這個問題看似很幼稚,試問那個國家的國民會不知道自己國家正在和誰打仗?偏偏好事的一個美國媒體街頭訪問了幾位美國人,竟然無人能準確回答現在美國正對那幾個國家進行轟炸!有說不知道;有說幾個;天真的小孩竟爛漫的說四、五十個!果真活在何不食肉糜的世界…
答案是多少?節目主持人說是七個:伊拉克、敘利亞、阿富汗、巴基斯坦、也門、利比亞及索馬利亞。這七個國家,估計香港同學大部份也不認識;說實在的,老師們、成年人對這幾個國家又有多少認識?眼界遠一點的,應會知道除利比亞在北非外,其餘六國皆在近東、中東、東非位置。平時有留意國際新聞的,可能會聯想起這些國家多多少少也和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有關。愛好歷史的,更可推論出這或許是美國政府對911恐佈主義襲擊的一種回響。不說不知,雖說美國正和世上七個國家開戰,但獲國會授權開戰的,卻一個也沒有!妄啟邊釁,不義之戰乎?看來要找孟子與奧巴馬來個當場王道與霸道的辯論,方可知曉。
故事說到這裏。這個片段引發起我對為學生建立世界觀的一些感想。
人類三大革命
世界觀與歷史發展有關。時代巨輪不停前進,不管你同意與否,資訊科技革命已全然登陸在地球上大部份土地。資訊科技縮短了國與國、人與人的距離。這距離不單是實體的,更是思想、文化之間的拉近。歷史上幾次大革命,都為人類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農業革命結束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生活。「衣食足而後知榮辱,倉廩時而後知禮義」,管仲如是說。農民依地而食,不用四處流轉;部族、社會、國家由此而立。而三餐溫飽後才有能力思考文化、制度、乃致「形而上」等問題。「禮義生於富足」,人類的發展,可說受益於農業革命。
工業革命以機械力取代了動物力,人類文明又進入另一個大時代。若由動物力所產生的影響是算術級數,則由機械力所帶來的變化無疑是幾何級數了。工業革命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消費模式。工業革命衍生了工廠制度;技術改良,令產品生產過剩,產品沒人要,唯有開拓市場,本地市場飽和了,只好覬覦海外,帝國主義、侵略主義隨之而來。物極必反,民族主義與帝國主義較量,催生了兩次世界大戰,地球險些兒被毀滅。
戰後,人類並沒有吸取教訓,仍是被消費主義牽着鼻子走。資訊科技改變了人類生活方式、改變了社會發展、改變了經濟風貌。在資訊科技的年代,世界已不是一個空洞的書本概念,互聯網把世界變得更具體,在電腦鍵盤按幾下,已能「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所以20世紀出生、成長的青少年,是屬於「世界」的;既然生於「世界」、長於「世界」,自然應該帶有世界的視野,應從世界的角度觀察所處社會,這是何等的自然。但這個「世界」與我們在7、80年代成長的「世界」是名同實異。為免混淆,倒不如說,現世代年青人,是全球公民,故應具全球視野。
世界公民不能忘本
「本土」與世界是一個相對觀念。吊詭一點說,沒有本土,就沒有世界!何謂本土?這有不同層次之分。比方我家居元朗,與全香港比較,我的本土自然是元朗,這是家的觀念。推而廣之,我是中國人,若與外國人比較,我的本土就是中國,這是國的觀念。所以本土與世界就有互相包容的關係。這點英語說得比較清楚。「本土」英語是Local;世界(全球)是Global;而本土結合全球則是Glocal,有譯「本土全球」或「在地全球」。
「本土全球」與「全球本土」看似相像,實質是兩個完全不同概念,不可張冠李戴。「本土全球」的關鍵在本土,是立根「國」與「家」;全球視野最後亦是回歸家國。「全球本土」則以全球的尺量度本土價值,雖則帶有全球視野,最後卻會把本土價值剔除的危險。
「本土全球」好比一個香港留學生,歸來後,語言能力增強了、知識提升了、視野闊了、眼界寬了,但不會因此而嫌棄自己的家國;心仍是屬香港,情始終繫中華。
「全球本土」觀的孩子,留學歸來,每每把本土看不順,處處以全球話語批評本土;皮膚看似是龍的傳人,實質已沒有「香港心」、「中華情」的觀念,與一個外國人無異。
我們要的學生是具備本土全球視野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