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思考者在現實與信念中掙扎

第三只眼睛看中國新秩序(五)之三

文革的發生是偶然的個人悲劇還是整個社會的必然。我們反思了沒有?反思了多少多深?現在有多麼多的研究會那麼多學,卻偏偏沒有文革研究會,文革學呢?這一關乎全民族過去與未來的問題,卻未予以足夠的重視呢?如果不用歷史的真實教育人民教育下一代,將對不起歷代運動的遇難者,也對不起後代。
封面圖片:如果不用歷史的真實教育人民教育下一代,將對不起歷代運動的遇難者,也對不起後代。(亞新社)
 
我在作家老鬼的傳記文學《血色黃昏》,也看到命運類似思考者生動的描述:「自己身無分文,耪土坷垃,卻對國家的興衰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感。數不清的疑問擾着他們,老百姓的哭喊震駭着他們。」「他們過着儉樸的生活,孤居獨處,一個字一個字地摳着厚厚的經典大本……然而,具有克格勃般嗅覺的政工幹部卻不喜歡他們,總懷疑他們。」
 
那個年代,全國各地都有思考者。他們的思想在現實與信念的撞擊中掙扎,也在那種艱難的境遇中讀書、思考,尋找新的出路。思考者,枚不勝舉,特別舉出三個案例:
 

張木生對中國農村體制的思考

 
張木生出生高干家庭,1965年和一批幹部子女從北京下鄉到內蒙,本來想法是鍛煉自己、改造自己,然後改造整個農村。後來看到農村、農民的現狀覺得有一大堆想不通的問題,不僅僅是農村,整個文革都有那麼多想不通的問題。雪夜無人讀禁書乃天下第一快事,張木生和他的同伴書單包括布哈林、考茨基、伯恩斯坦的著作,赫魯曉夫蘇共20大揭露斯大林的秘密報告,內部發行的中國右派言論資料,馬寅初《新人口論》。

 

讀政治禁書對蘇聯有新認識

 
另外包括而過作家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波夫的文學著作;還有列寧全集《資本論》、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毛澤東內部講話集以及《資治通鑑》。他們發現斯大林和毛澤東與馬克思和列寧的論述不同,認為蘇聯不會帶來馬、思所說的社會主義,而有了對蘇聯的新認識,回過頭看中國問題,一切都迎刃而解。
 

挺身而出遭主流批判

 
張木生1968年秋寫了30000字《中國農民問題學習——關於中國體制問題的研究》,社會反響強烈。關於農村最關鍵問題,就是人民公社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這種生產關係不適合當時農村的生產力,不符合農民的利益。張木生的異端思想受到主流意識的青年嚴厲批判,也驚動中央領導人。周恩來保護了張木生。後來,還是入獄半年。出獄後,尚未解放的胡耀邦看了他的文章表示支持,建議他回北京。文革結束,萬里調他到中國農業發展研究中心做研究員。他和陳一諮、王小強等人後來卻都是中國農村經濟改革的推動者。在十八大前後反腐鬥爭中,張木生挺身而出,支持劉源將軍扳倒軍內大蛀蟲谷俊山。 50年過去了,或可退休,張木生仍有一股浩氣與正氣。

 

盧叔寧日記彙編:《劫灰殘編》

 
盧叔寧父親是當過國民黨官員的知識分子,臨解放拒飛台灣,等待解放,卻被稱之為歷史反革命。文革初期不堪凌辱自殺。盧叔寧受父親教育有根本兩條:一是人生要有大志向,為國為民;二是要刻苦讀書,要有知識。他文革初參加造反派,在紅衛兵小報做編,後來淡出運動。 
 

魯迅是唯一敬重的人

 
1968年底,下鄉到山西沁縣,繼續學習和思考社會政治問題。他一面用超強度勞動磨煉自己,一面抓緊點滴時間學習。他認真讀馬列,讀一切能搜尋的書,自稱魯迅是生平唯一敬重的人。他讀書,做筆記,寫日記,單槍匹馬進行,但也小範圍與好友聚會通話。1971年冬,母親和兄長偶然見到他大膽議政的信件,哭訴乞求燃毀,盧叔寧不得不把筆記、日記部分處理掉。
 
盧叔寧的思考主要有幾方面:(1)對林彪懷疑、批判;(2)探索黨內鬥爭根源,批評左傾錯誤;(3)主張要有人民民主的憲法;(4)期待思想啟蒙運動。
 
後來,盧叔寧保存的日記和通信底稿經過節選,在2000年以《劫灰殘編》為題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文章選自1967年8月至1976年9月,大部分寫於1973年底前,共約19萬字。現謹摘錄一些點滴精粹:
 
一、指出中共黨內鬥爭的中心問題是如何在經濟落後的中國建設社會主義;
 
二、指出階級基礎,群眾路線過分強調阿 Q 要革命的一面,忽視了落後努力及封建奴役在他身上深刻的烙印;
 
三、指出我們的社會不再是人民民主制度,而是一小撮特權分子借人民的各義對人民民主的專政;
 
四、指出如果中國未曾有過資產階級啟蒙運動是一個遺憾的話,那麼能夠進行更深刻廣泛得多的無產階級啟蒙運動就不僅是可以補前者不足,而且可以是一次社會質的飛躍。
 

真實歷史教育下一代

 
文革後,盧叔寧圓了大學夢,畢業後一直當中學教師。對文革的發生他一直繼續反思,也提到我們每一個當事的中國人在這之中各起了什麼作用?扮演什麼角色?是偶然的個人悲劇還是整個社會的必然。我們反思了沒有?反思了多少多深?他們繼續的感慨是現在有多麼多的研究會那麼多學,卻偏偏沒有文革研究會,文革學呢?這一關乎全民族過去與未來的問題,卻未予以足夠的重視呢?如果不用歷史的真實教育人民教育下一代,將對不起歷代運動的遇難者,也對不起後代。
 

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