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北京清華大學(亞新社)
由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牽頭的團結香港基金於9月底展開一連八天的創科博覽,展示了內地最尖端的科技項目,令人驚訝內地近年科研的迅速,人們不禁要問:科技一日千里,但是研製需時,中國是憑什麼關鍵力量在這十多年間迅速冒升?熟悉國情的人知道,中國採取官產學研模式,是內地重要的科研生力軍。以國產 C919 飛機(單通道標凖168座位)為例,於2007年國家立項,經十年磨劍,中國商飛公司與內地16家公司合作、200多家企業與30多間高校參與項目,共同研製,將於本年底試飛。
香港高校重視基礎研究,創造知識,評審教授績效以發表論文為主,對應用研究不算重視。中國高校以實現國家意志為己任,除進行基礎研究,還重視應用研究,以執行國家戰略目標。中國清華大學是全國理工科的翹楚,從該校的科研狀況,我們可以得知香港科研投入的偏低,也能理解近年內地科研飛快的一二:
八大院校科研資源不及清華
據2016年最新 QS 國際高校排名顯示,中國清華大學 QS 總體全球排24名,比美國 UC Berkeley 及 UCLA(分別排28、31名)為好。香港多間大學成績不俗,但也跟不上。(香港大學排27名,香港科技大學排36名,香港中文大學排44名,香港城市大學排55名。)在科研專利授權方面,中國清華大學於2014年排全球大學第三名,僅次於美國加利福裏亞大學系統以及 MIT;香港科技大學是香港之冠,但遠遠拋離,排61位。
科研經費巨大
據教育部科技司公布,2014年清華大學年度科研經費高達43.52億元人民幣,全國排名第一。單是一間清大的科研經費,便多於全港院八大高校;香港院校的科研經費來自研究資助局(RGC)只有11億港元,連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GC)等科研撥款,共約30億港元。領導香港科研的教授說,內地高校科研經費龐大,加上內地工資低、土地較便宜。內地高校科研一元經費等於香港幾倍來花。
全國理工科龍頭
清華是全國高校理工科龍頭,位處首都北京,全國最優秀人才湧至。國內授權專利維持年限超過十年的,清華大學佔總授權總數約45%。清華大學內地高校還肩負為國家政治、經濟及國防建設為任務,無論部委如教育部、科技部,或是各地地方政府,均委予科研項目,以配合國家發展。2015年清大從中央、地方各類科技計劃獲得資助立項的科研項目超過1500項,合同額超15億元人民幣。北京高校林立,該校位處於科研重鎮中關村,那裏還有天使基金匯聚,創業成風。校內也設有創客空間,力促師生創業。
國際知名華人牽頭坐陣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震寧教授獲清華大學邀請坐陣,令該校科研成為亮點。原是香港中文大學博文教授姚期智又被清大挖角,與楊震寧共同推動清華大的高等研究院。 此外,該校又邀得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張首晟教授前來擔任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他被視為可望問鼎未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人。著名世界級科學家駐守清大,產生了凝聚效應,愈來愈多優秀師生傾慕而至。
校企着意商業化
香港高校強調基礎科研,着重發表論文,達國際水平。與香港不同,內地高校的特點是存在校企。清華大學整合了清華產業,經國務院批准,2003年9月成立清華控股有限公司,註冊資本25億元,2014年總資產1425億元。清華控股結合該校科研實力與人才優勢,發展產學研一體化,以配合國家戰略需求與社會發展需要。
教授個人樂意科研轉移
與香港不同,教授工資高,月薪七、八萬甚至十多萬。內地教授月薪只有約一萬元,一旦知識轉移成功,薪金飛漲。教授機會成本小,進行科研成果商業化的誘因大。過去內地的知識保產權薄弱,經常被美國批評侵權;經歷時間洗禮,中國科研人員較具知識保護意識,中美學者也在進行知識產權交流,外國知識產權律師駐京也多,能為科研人員申報歐美專利。內地教授也樂於將科研申報專利,以賺取利益。
已有超越、後有追兵
港人常說香港院校世界一流,引以自豪;但值得港人警覺的是,新加坡近年的大學已領先。據今年 QS 排名,新加坡國立大學及南洋科技大學分別排12及13位。至於香港的大學,則排在之後:香港大學第27位,香港科技大學36位,香港中文大學44位。清華大學也在領先(24位),緊追香港的內地有:北京大學第39位,復旦43位。韓國的首爾國立大學排35位。可見,香港高校實力已面臨重大挑戰。
香港創科產業落後,當前要從後追上,院校被視為創科的驅進器。香港高校雖被視為國際先進,但周邊國家及地區的大學都進步神速。據筆者跟多間大學校長訪談均說,香港高校在國際的地位,不能掉以輕心;香港以往靠高薪吸引人才來港,但現在境外都追趕過來。
香港科研撥款佔GDP 0.74%,韓國4.2%,新加坡2%,北京6%。團結香港基金建議,港府投放500億為院校作科研基金,料更有效提升香港科研的創新水平,港府必須認真考慮。
原刊於 BBC 中文網,獲作者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