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兩制」與中港科研淘金

說到科學前沿,香港象牙塔的表現相當優秀;但中國企業研發能力極強,遠遠領先於香港科研機構。在科研投入方面,香港是小蟻,中國是巨人。去年中國研發總投入為1.4萬億人民幣,香港只約160億港元。
近日有關中國頂尖科研的新聞也在廣泛報導:今年8月中國發射全球首顆具「杜絕竊聽」的量子衛星墨子號。同月,中國自主研製的「海斗」號成功進行最大下潛深達10767米,創造了中國無人潛水器的最大下潛及作業深度紀錄。接着,再有媒體報導,中國研發的5G網絡將於2020年實現商業化。
 
說到科學前沿,香港象牙塔的表現相當優秀;但中國企業研發能力極強,遠遠領先於香港科研機構。在科研投入方面,香港是小蟻,中國是巨人。去年中國研發總投入為1.4萬億人民幣,香港只約160億港元。
 
至於科研產業,在「一國兩制」之下,究竟中國與香港存在優勢互補?
 

香港人才資金充沛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發揮了集資作用,應記一功。在金融上,為騰訊、阿里巴巴上市,令內地科研企業取得上千億計源源不絕的資金,孕育成世界級企業巨擘。香港擁有多間國際一流大學,但港府不重科研產業,內地求才若渴,挖角創立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吳家瑋教授,為深圳推動「深港科技圈」。如今香港理大、城大、科大、中大已在深圳建立產學研基地,為內地培育人才。內地官員緊盯香港各方人才及大小成果,予以備用。
 
香港院校的基礎科研水平不錯,內地企業如華為、華大基因等爆炸式發展,兩者進行優勢互補。華為與科大成立聯合實驗室,華大基因則與中大合辦課程。此外,內地企業懂得利用香港國際化優勢,TCL, DJI 等進駐科學園,料以香港作為橋頭堡,擴展海外市場。內地初創企業也樂於進駐,冀在港學習國際規範,然後回國變身為香港公司,有所增值。
 

中國內地市場龐大

 
香港鄰近內地經濟腹地,本應佔盡先機,但不少港人發展視野仍只限於香港境內,實應早盼境外。談到科研創業,香港天使投資仍不算興旺,內地則非常活躍,資金更為充裕。港人趙子翹 2014年獲內地遊戲商垂青,網龍以2.38億元收購,受到香港創業人所羨慕。
 
汪滔於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器工程學系就讀期間,對飛行器控制技術感興趣,結果北上到深圳產學研基地孵化,且利用珠三角製造出全球聞名的航拍無人機,現取得全球七成的市場佔有率。
 
2015年在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奪得最高榮譽大獎的水中銀生物科技公司,創辦人杜偉梁說:「我們看中國內地龐大市場,對測檢食品及化妝品安全具迫切需求。」該企業近月獲南豐集團注資,投資代表人梁錦松表示,期望水中銀依傍內地市場,最終成為香港培育的一隻獨角獸。
 

利用內地「軍轉民」政策

 
中國視國防武器為機密,隨着近年內地對軍工業技術陸續放開,民企都在利用這個「軍民融合」政策。北京對港實施「一國兩制」,內地畢竟對香港人較外籍人士放心,港人應好好利用該項機遇。
 
全球對於深圳研製先進航拍「無人機」耳熟能詳。珠海月前展出環保「無人船」已漸為港人熱議。由多位香港科技大學研究生於2010年所創辦的雲洲智能科技公司,便是善用內地政策,與中國海軍合作研製的隱形無人船「M80」於今春亮相,並獲頒《武器裝備質量體系認證證書》。該國產無人船能測感水質污染,能執行環保任務,取代人手在水上操作,降低危險。首款產品於三年前投產,現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大型無人船研發生產商。
 
其實,香港院校在國內多年前已進行「軍轉民」技術轉移合作。由徐立之教授參與領導的香港大學浙江科學技術研究院,於2013年成立氣動力學與聲學研究所。該項合作致力於將航空技術轉化為民用產品,推動浙江企業在能源動力裝備、環保建築吸聲材料和機電產品靜音設計等領域取得技術優勢。浙江省期望港方院校為其在高端科技領域拔尖。
 
沒想到,中國前沿的科技即將展示港人眼前,感受人類無限想像的真實。本月下旬(廿四日),由團結香港基金主辦八天「創科博覽」將於會展舉行,屆時中國七位先進科學家並將進行演說,其中包括:潘建偉將談量子通訊的保密度,徐穎談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的精凖度,王志勤則談5G的速度有助物聯網發展。此外,中國首位破紀錄深潛專家陶春輝也將出席演講。
 
北京對香港實施「一國兩制」,科技部多位領導曾表示支持兩地科研合作。觀看本月底中國科技部批准把科技尖端的航天、航空、深潛、交通等科技成果,勞師動眾遠赴來港展覽,反映中央對香港創科發展予以重視。正值「港獨」呼聲愈來愈大,然而,科研不應分界限,值得港人從中感受內地科研發展飛快帶來的投資及創業機遇。
 
原刊於 BBC 中文網,獲作者授權發表。
 
(封面圖片:香港科技大學)

廖美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