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退熱法

中華醫學認為、熱症是發熱性疾病的表現。熱邪屬於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之一,是引起發熱病症的因素。
封面圖片:針刺是中醫退熱之法。圖片只供參考,無關作者提及的穴位療法。(wikimedia commons)
 
轉涼後易感冒發燒。一些常見病往往伴有低燒(37.4-38℃)。如慢性扁桃體炎、中耳炎、鼻竇炎、肝炎、結核病、風溫病、賢炎、癌腫、紅斑狼瘡等。急性病會發高燒(39℃以上)。如流行性感冒、麻疹、傷寒、胸膜炎、胰腺炎、腹膜炎、腮腺炎、風溫熱、猩紅熱等。
 
症狀:
 
中華醫學認為、熱症是發熱性疾病的表現。熱邪屬於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之一,是引起發熱病症的因素。
 
如,
 
熱汗:發熱出汗,表現口渴、煩躁、頭痛、便短赤等。
熱瀉:發熱泄瀉,表現腸鳴、腹痛、火瀉、口渴、小便短赤等。
熱秘:發熱便秘,表現唇焦、便結、口燥、口舌生瘡、小便黃赤等。
熱淋:發熱尿痛,表現尿濁、尿頻、尿急、尿血、尿道燒灼感、腰痛等。
熱傷神明:高熱疾病,表現神昏、嗜睡、譫語、抽搐等。
熱傷肺絡:熱邪犯胦,表現為午後潮熱、發熱喘促、咯痰黃稠、咳嗽咯血等。
熱灼腎陰:陰虛低熱,表現口乾舌燥、手足心熱、耳鳴耳聾等。
熱結膀胱:小腹拘急,表現小腹硬滿、小便自利、大便色黑、神志失常等。
熱傷筋脈:四肢拘攣,表現為感覺障礙、四肢痿軟、肢體癱瘓等。
 
保健食方:
 
中華醫虊學,疏散風熱:
 
牛蒡子,散風熱,解熱毒。
薄荷,清頭風,除風熱。桑葉,清肝熱,泄肺熱。
菊花,清上焦風熱、外感風熱。
清熱瀉火:石膏,除頭痛身熱,三焦大熱、皮膚熱,潮熱。
知母清瀉肺火、潮熱、高熱。
梔子,宣泄邪熱,清利濕熱,除高熱煩躁。
蘆根,清胃熱,除熱,止煩熱。
蓮子心,清心熱,瀉煩熱。
鴨跖草,清熱瀉火,治熱淋。
 
壯熱,見大汗,大渴,屬溫熱性病。
 
宜用金銀花清熱解毒。
連翹瀉心經熱、去上焦熱。
穿心蓮治濕熱、熱淋、肺熱。
板藍根治火毒熱症,治溫病丹毒。
大青葉治溫病熱毒,凉血消斑。
 
保健功法:
 
針刺療法,取大椎穴(第七頸椎棘突下),主治:熱病、哮喘、頭痛。
陶道穴(第一胸椎棘突下陷中),主治:熱病、脊强、閉經。
身柱穴(第三胸椎枣棘下陷中),主治:熱病、咳嗽、氣喘、腰脊痛。
神道穴(第五胸椎棘突下陷中),主治:熱病、惊悸、恍惚、咳嗽。
靈台穴(第六胸椎棘突下陷中),主治:脾熱病、哮喘、項强、疔瘡。
至陽穴(第七胸椎棘突下陷中),主治:腎熱病、氣喘、黃疸、胸背痛。
筋縮穴(第九胸椎棘突下陷中),主治:肝熱病、胃痛、腰痛。
中樞穴(第十胸椎棘突下陷中),主治:潮熱、脅痛、黃疸、口苦。

朱鶴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