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提供開放而靈活的優質高等教育 助青年學生各盡其才

——訪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教授

大學的成型或者成名需要積累、沉澱,除了科研成績的積累,還要有人文方面的積累,形成自己的性格。

黃校長多年來在香港多所大學從事教學、研究及行政工作。此外,他一直致力於參與香港基礎教育的政策制定、高等教育制度的發展等工作,曾任香港課程發展議會主席(2001-2007年)、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委員(2001-2007年)、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委員(2005-2011年)、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委員(2003-2007年)。


關注職業教育、教育公平和遙距教育

問:作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今年兩會你最關注的問題有哪些?

黃玉山:在教育方面,我主要關注的有三個方面。

第一,職業教育。當前,職業教育並不很受重視。應改變人們對職業教育的看法、更加重視職業教育,如通過宣傳、介紹職業教育對社會的重要性等措施幫助人們改觀。在德國,職業院校的畢業生跟普通高校畢業生的能力相當,甚至有時候更強,我們也應建立這樣的觀念。此外,對於他們的待遇、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都要給予充分肯定。這樣,職業教育才會受到家長、學生的重視和青睞。

第二,教育公平。「十三五」規劃很重視教育公平,指出要增加貧困地區學生進入重點高校的機會。這是體現高校教育公平很好的做法,但我個人認為實效還不是很大。因為相對而言,能夠進入重點高校的貧困地區學生畢竟是少數,而且這些學生畢業之後也不一定會回家鄉發展,對於改善落後地區的發展沒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政府應該投資物力、人才到偏遠地區,在那裡創建地方院校。這些院校可能沒有重點高校那麼好,但可以實實在在地培養當地人才,畢業生也更容易留在當地,服務當地發展。

第三,遙距教育和線上教育。「十三五」規劃提出要把中國創建成一個終身學習型社會,開展遙距教育和線上教育。香港公開大學既有面對面的全日制課程,也有遙距教育課程。我們希望發揮公開大學在遙距教育方面的一些經驗,幫助邊遠地區的學生持續接受教育,達成建立學習型社會的遠大目標。遙距教育特別適合面積較大的國家或地區。對於促進中國內地偏遠地區、中西部地區教育的發展而言,遙距教育是一個投資相對較小、實效較大,且比較容易實現的方式。

遙距學生也獲學歷認可

問:香港公開大學是香港第一所採用這種遠距離教學方式的大學,能否談談貴校在這方面的情況?

黃玉山:公開大學的遙距教育模式當時主要是參照英國公開大學建立起來的。英國公開大學已有幾十年的發展歷史,在遙距教育方面取得了較大成就,受到國內外較高的認可,所頒發的學歷水準和普通大學一樣,而且政府對其也很重視。香港公開大學的遙距教育與內地的有一些不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大學的課程把控和要求比較嚴格,由大學和香港多所大學的教師參與設計和教授。第二,大學設有導修課,學生可以在週末或晚上回校導修,接受教師輔導。第三,我學考試嚴格,寬進嚴出,在學生入學方面幾乎沒有限制,但通常都需高中畢業;畢業需參加考試,且會邀請校外委員參與評審,因此大學畢業生若想繼續深造,去研究院,其學歷和學位都是獲得認可的,和普通大學的學生一樣。

問:慕課(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快速發展對高等教育產生了越來越深刻的影響。香港公開大學是香港首所主要採用遙距教學方式的大學,是否有這方面的戰略計畫?

黃玉山:慕課(MOOC)是新生事物,將來是否會成功,還要拭目以待。慕課(MOOC)跟遙距教育有一點像,但也不完全像,有其特點。慕課(MOOC)存在一定的局限。第一,不是很正規的、有資歷的培訓,內容較鬆散。第二,沒有相應的考試,無法評估學生學得如何。第三,學生中途退出率較高。不過,我認為這是很好的嘗試。香港公開大學也在制作一些慕課(MOOC),但規模不是很大。因為我們是自負盈虧的學校,負擔不起,而像哈佛大學等名牌大學有很多很好的資源。我覺得可以探索下如何把慕課(MOOC)和遙距教育結合起來。

問:你對內地實施遠距離教學有什麼建議嗎?

黃玉山:我認為,認可度不高是內地在這方面面臨的最大挑戰,這可能與相關考試不夠規範、不夠嚴格有關。內地的高等教育規模很大。相應地,學生也處於不同層次,其中能力較強的會進入大學學習,而無法進入大學的人可能會選擇進入遙距教育學校,那麼,其學業成績能否獲得認可就是一個關鍵問題。從國家的整體發展來看,遙距教育的學生也應獲得一定的學歷認可。內地地域比較廣、情況較複雜,不能一刀切,各類教育的學歷層次可以因其水準而定,但都需要一個嚴格的制度,讓不同的人各盡其能。獲得了認可,接受遙距教育的學生會更加自信,對邊遠地區的教育可以發揮促進作用。因為從邊遠地區去大城市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畢業之後不一定會回去發展。接受遙距教育的學生不一定就不優秀,有些學生高中畢業之後因為種種原因沒能進入大學,工作之後再接受遙距教育,可能會很勤奮、可能做得更好,加上又有工作經驗,其整體素質不一定會比大學生差。

香港全方位教育改革的現狀

問:香港從2000年開始推行教育改革,你能否總結一下香港這十幾年來的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黃玉山:香港的這次教育改革是全方位的,包括從基礎教育階段到高等教育階段的整個學制改革,內容包括制度改革、課程改革、招生改革、考試改革等,由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推動。

高等教育階段的改革是比較明顯的。一直以來,香港的大學是三年制,即學生需讀5年中學,接着讀2年大學預科(也稱為中學六、七年級),之後進入大學。在中學六、七年級,學生會接受很多基礎的課程學習,如化學、物理、數學等,進入大學之後學習專業課程。而且,之前大學的專業課是一種結構性的課程,沒有太多選擇。改革以來,大學變成了四年制,第一年的課程不太強調專業性,學生在第一年可以先瞭解學校的情況,之後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對專業再進行調整。此外,學制變長,課程安排也相對寬鬆,學生可以多參加實踐活動、參加國外交換活動等。我覺得這是很好的改進,當然也帶來了新問題,如學生入大學的年齡比之前小,不夠成熟;教師抱怨學生的基礎課學得不夠好等。

之前,學生在中學五年級和七年級需參加公開考試,壓力很大。改革之後,學生只需在中學六年級參加一場公開考試,考完就進入大學,類似於內地的高考。在課程方面,也進行了一些改革。此次高中課程改革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即要使中學的學科更寬廣、解決文理過早分科的問題、解決之前學科交叉不足的問題等。改革之後,在新的中學課程中,有4門科目屬於必修課,即中文、英文、數學、通識教育,這4 門科目也是高中的核心科目,剩餘的就是選修課程,學生可以選2-3門感興趣的選修課程。改革以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第一,設置通識教育課程的目的本是讓文科學生學習一些理科知識、理科學生學習一些文科知識,做到文中有理、理中有文,但是該目標並未得到實現。最終,通識教育課程變成了議題式的、會議討論式的課程,很多課程內容是教師直接從報紙上摘來的,沒有使學生獲得嚴格的學識基礎和知識基礎。我認為造成這個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很好的教材。有人認為,通識教育只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不談知識和價值觀,這是不對的。

第二,選修科目的設置使有些學生只選其中的一、兩科,知識面變窄了。因為學生為了公開考試,少選選修科目就不那麼辛苦,學好核心科目就可以進入大學。以上是我認為此次中學階段改革的不足之處,出發點是好的,最終結果不太理想,值得反思。反過來也有做得好的地方,例如,教育內容比之前更寬廣,學生思想更開放、敢於表達自己、熱愛探究等。

頂尖大學需多方面的沉澱和積累

問:今年兩會有人提出大學「雙一流」建設。香港有幾所大學在比較短的時間就成為世界比較頂尖的大學。對此,你如何看?

黃玉山:其實我認為,中國已經有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了,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大學排行榜存在不客觀、不科學之處,很多流於商業化。香港是國際社會,彙聚中西文化,容易受到西方的青睞,因此香港高校的排名也比較靠前。隨着中國的強大,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國際聲譽也提高了一些。因此,我認為,對於排名,不需要太緊張、太計較,應切實提高教育品質。

大學的成型或者成名需要積累、沉澱,除了科研成績的積累,還要有人文方面的積累,形成自己的性格。

大學管理應以學術治校為根本

問:你於2014 年4月上任香港公開大學校長,請談談你的治校理念?

黃玉山:從香港科技大學到香港公開大學任職,對我而言是個相當大的轉變。因為其實我在香港科技大學工作了很多年,能有機會被委任到香港公開大學當校長,我覺得很光榮。兩所學校的性質、目標、結構很不一樣。我之所以會接受這個任命,與我這十幾年參加中學、基礎教育的改革有很大關係。在香港科技大學,我更多的是一名研究型科學工作者,但一直以來都很關心教育。2001-2005 年,我兼任香港公開大學的校董,所以對其理念和情況比較瞭解。香港公開大學創辦於1989 年,那時香港只有兩所大學,即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到1991 年才創立。那時候,香港大多數中學生畢業之後都先去工作,工作幾年之後又到香港公開大學繼續學習。學士學位需要學習6年才可以獲得,但很多學生都很用功,我覺得這種精神很難得,深受感動。香港公開大學當時就是為了給那些沒能有機會進入大學學習的人提供一個機會,從社會功能來講這很有意義。

建校的最初十幾年,香港公開大學培養了很多學生,採用非全日制教學方式。2001年,受到香港教育改革的影響,我們開始設置一些全日制學位,因為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學校也有了一定的基礎。2002年,只有幾十名學生在大學攻讀學位,之後就越來越多。目前,大學有9000多名接受面對面教學的本科學生。學校有五個學院:人文社科學院、商學院、科技學院、教育與語文學院、持續教育學院。大學主要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因此,人文社科學院很少開設純哲學、純歷史等課程,除開設了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還開設了創意媒體、廣告學、電視、媒體制作等課程,都比較實用。李兆基商業管理學院開設了會計學、銀行與金融學等課程。科技學院開設了環境學、電腦與資訊科技等課程。

目前,香港公開大學是「兩條腿走路」,一方面,繼續開展遠距離教育,在這方面,我們有200門課程、600-700門科目;另一方面,開展面對面教育,但主要集中於應用型學科。此外,我的目標是提升大學的學術水準、教學水準,希望大學的學生能夠具備一定的素質,也希望他們的學校生活能夠豐富多彩。我們以前是遠程教育學校,設施沒那麼完善,近年,我們創建了一個新校園,2016年,我們將再建一棟大樓,讓我們的學生有更好的活動的地方。

問:當前,內地一些高校的管理工作對教學科研活動帶來了一些影響,今年兩會幾位委員也談到這個問題。香港高校在這方面有哪些值得內地高校借鑒之處?

黃玉山:香港的情況有點相反,即在香港,教授的權力比較大,教授治校,行政是屬於服務性質的。因此,在香港的大學,教授是比較神氣的,而服務部門或管理部門顯得有些被動,有時兩者的關係也會比較緊張。我認為,兩者同樣重要,只是職能不一樣。大學存在的根本是為了教育、為了學術、為了學生,教學和科研一定要做好,但好的教學和科研一定需要好的行政。因為隨着學校的規模越來越大,分工越來越細,教師無法承擔所有的職能,學生輔導、學校管理等都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我認為,學術治校是對的,應以教學、學術為主導,行政部門與教學、學術部門應相互配合,在協調中進步。我經常說一句話,即一所大學辦得好,絕不是因為其行政工作做得好,但是所有有名的大學,其行政一定做得好,這是一種辯證關係。

重視創新科技教育

問:你長期專注科學研究。近年,各國越來越重視 STEM 教育,請你談談香港高校在創新科技教育方面的情況。

黃玉山:STEM 代表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STEM 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我認為,這很重要,香港《施政報告》也有提到這方面。我認為,科學具有兩種價值,一是實用價值,創新科技發展能夠改變我們的生活,促進經濟的發展;二是精神價值,即促使人們用科學的方法來看問題、用科學精神分析問題。未來社會將是一個創新社會和科技社會,學生無論學文科還是理科,都要懂一些科學。香港在創新科技教育方面,其實做得不是太理想,不過也因學校而異。例如,香港科技大學自創校以來就很重視科學,所以在這方面就強一些。

內地高校國際化應保持自己的特色

問:相較而言,香港高校的國際化步伐要早於內地高校。你如何看待教育國際化?

黃玉山:我覺得,內地要推動國際化,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內地之前跟國外的交往不多。但香港仍在講國際化,我就覺得有些問題。一直以來,香港已經很國際化了,我們的課程是國外的,體制也是國外的,制度也是學習國外的。太過於國際化容易讓一個地方變得沒有自己的性格或特色。過去,香港一直在推動國際化,使得中國的元素、文化越來越少。香港是中國的領土,應該有中國的文化。同樣,內地在實現國際化的過程中應保持自身的特點,不能盲目照搬,好的要學,不好的不要學,不能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發展成跟美國的大學完全一樣。至於高校排行榜,我認為,只要國家發展得好,其高校就會得到重視。

大學有大學的功能。作為一名高校校長,我的社會功能就是將學生培養好,培養得比現在更好,就達到目的了。我們不需要去一所名牌學校工作來襯托自己,而是能夠幫助一所不是那麼好的學校發展,且這所學校具有社會需要就可以了。因為不同的學校對於國家的發展有不同的作用。因此,前面我提到,促進邊遠地區遙距教育的發展對於中國將來的發展很重要。因為邊遠地區最缺的就是人才,而遙距教育在內地的地位很低、在學術界的地位也很低,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這是不行的。

發揮香港橋樑作用

問: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香港與內地及海外的教育合作交流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對此,您有何建議?

黃玉山:「一帶一路」戰略是中國將來或者說幾十年內都很重要的一個方向性的決策。「一帶一路」沿線60 多個國家都是環繞中國海上、陸上絲綢之路的國家。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眼睛盯着美國、西歐,沒太注意這些國家。現在這個方向是對的。中國的發展要有結構的轉變,即我們要向高端型的工業發展,目前粗獷型的經濟是不可持續的。但是,一些基礎設備和產能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還是有市場的,因此可以開發這方面的合作。總體而言,「一帶一路」戰略是好的,當然實施起來也不是那麼簡單。「一帶一路」不只是做生意,還要從文化、交流、人民的友好、合作等方面出發,增進國與國人民的感情。「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情況比較複雜,只有對對方的文化、語言、歷史等方面有了瞭解,合作才能長遠。

在這方面,我覺得香港可以發揮很好的作用。因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約有20個國家是在東亞、東南亞、中南亞,香港正好靠近這些國家。在促進中國和這些國家文化、商業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方面,香港可以起到中間橋樑的作用。

原刊於《世界教育信息》 (Journal of World Education)2016年第12期,獲授權發表。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