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最公平?

考試公平嗎?其實只有按照特定的內容,在特定的時間內,符合評卷標準答完卷子的學生才能成功。對於不適應這種考試形態的,考試對他們最不公平。可否讓他們另有出路?
本欄不厭其煩地討論考試與收生,是因為世界變了,已經不可能靠一次考試、一紙文憑便可以一勞永逸;也不可能純粹因為考試成績好,就能夠在日益複雜的社會中立足,更不要說成功了。要面對日益變幻、難測、複雜、模糊的世界,社會對人的要求,要比我們上一代全面和複雜得多。事實上,另一方面,人的學習本性,年輕人的學習潛能,要比我們想像的寬廣而強大得多。
 

妨礙多元 致命瓶頸

 
社會的要求多元,人的學習潛能多元,偏偏當中的「教育」,尤其是公開考試,卻把學生的學習限制在狹窄的少數幾個科目裏面;像是兩個多元的大洲,當中卻橫着一條狹窄的獨木橋。而公開考試的壓力,來自背後的大學收生;這壓力橫貫所有學生,不管將來是否升入大學,也加固了這條獨木橋。
 
這是一條真正的獨木橋。1995年受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GC)的委託,研究中學與大學的銜接,發現中學不大知道大學做些什麼,大學也不知道中學做些什麼,大家便靠考試成績(當時的A-Level)這條獨木橋送迎學生;20多年以後,情況應該有所改善,但是基本情況恐怕變化不大。
 
不是說有誰有什麼不良動機,也不是說有什麼地方出了錯。本欄提過,這是我們東亞這些儒家社會的共通的毛病,筆者認為是科舉遺留下來的社會意識所致。科舉之得以傳世,而且歷久不衰,有其獨特的、難以替代的優點。
 
科舉給了人們期望:只要你努力,不論出身,都可以成功;是否真的如此,不得而知,起碼大家都如此相信。其成功的結果,是高官厚祿、榮華富貴,是追求功名背後的巨大動力;那也是當時社會上升的唯一途徑。至今,在觀念上,華、日、韓社會,在個人來說,教育的目的,幾乎完全是社會上升。有多少家長真正關心孩子學了些什麼?
 
科舉也因此養成了東亞這些社會「輕先天,重後天」的教育信念,這也促成了華、日、韓社會勤勞堅韌的社會特點。這也許是正面的。
 
科舉是講究競爭的。大家按照規定的遊戲規則(古代是四書五經、現代是考試大綱),拚個你死我活。按現代的術語,那是常模參照,是按相對水平,而不是按絕對水平;你強,沒用,還得贏過人家。
 
還有許多特點,但是歸根究柢,關鍵在考試。人們把全部的精神都放在考試上面,不惜懸樑、刺股、借光,只是追求一件事:考試成功。在古代,是得到「當今」的賞識,上榜、封官、衣錦榮歸;在現代,是考取高分,進入心儀的大學。
 
考試成為社會上升的獨木橋,是眾望所歸的階梯,而且是可望也可即的階梯;大家的資源、精神,全部壓在考試這個獨木橋上面。
 

社會階梯 社會焦點

 
在這種文化的包圍之下,考試也成為全社會注目的一個特殊焦點。因此,考試從來是很嚴謹的,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在四川廊中看過貢院(考試場所),裏面有種種作弊的展覽,當時查出作弊是要殺頭的;今天在中國內地,雖說作弊難以絕跡,但是在考試問題上貪污、作假、徇私,是罪大惡極的,人稱「高壓線」,輕易碰不得。
 
這樣便予人們一個印象:考試是最「公平」的,分數是最「客觀」的;在內地,這有很現實的意義。前幾年,名校有權「自主招生」,但是一旦「自主」,難免有主觀成分——校長保薦、面試、特殊需要、特殊技能,都給了大學主觀判斷的空間。
 
這一來,大學會受到很大的壓力,勢力、關係、金錢的干預會難以招架。自主招生,結果異化為名校再設一道考試的關卡。也是那個道理:只有考試最公平。
 
在香港,不能說沒有這種「考試最公平」的壓力。記得有一年,建築學院沒有錄取一位高分「狀元」,那家長登門理論,理由是「為什麼分數低的反而被錄取」。最近訪問一些採取細緻面試的學系,負責的學者也非常認真、善意地強調:「面試絕對不能代替客觀的分數!」
 
考試果然最公平嗎?時代不同了,值得我們深思。科舉,是「萬裏挑一」的選拔機制,本身原來不是一種教育機制。現在,社會的選拔已經發生在學校之後,而不是學校之內。假如仍然把擇優挑選作為考試的主要功能,以難倒大多數作為任務,那會埋沒了許多有潛能的學生。
 
以往,是學生等待考試來挑選;考試失敗,是咎由自取。因為社會是靜止地分層的,教育是篩選機器;考試失敗,服輸認命,反正大家都要服從遊戲規則,不會質疑。
 
現在,離開學校(包括高等教育),才是社會競爭的開始,到處都有希望,每一刻都有機會。教育的責任,是讓每一個年輕人都帶有希望,都會捕捉機會,有參與社會流動的心志與潛能,讓每一位學生都不會因為考試而沮喪,不會因為教育而反而失去自信。這樣的期望,太過分了嗎?
 
同意的話,考試與大學收生必須追上時代,做出根本性的變革。路,是漫長的,但是總得起步;起步,可以有許多方面。下面聊舉數例。
 
考試公平嗎?其實只有按照特定的內容,在特定的時間內,符合評卷標準答完卷子的學生才能成功。對於不適應這種考試形態的,考試對他們最不公平。可否讓他們另有出路?
 

改變現狀 大有空間

 
最近大家都開始讚賞逐漸轉型的香港職業教育,忽然聽說當局要求辦得好的職業教育機構必須錄取考試成績高的學生。那是在開倒車!一些本來有特色的學校(如體育、藝術、航海),據說因為要一律實行高中新課程,取消了特殊的資助。那更是在開倒車!
 
許多學生失敗於考試現場的那幾個鐘頭,他們的失敗,很可能是一時失手。考試的判斷,也是很不準確,很不公平的。可否讓他們有更全面的表現,因而有更準確的觀察與判斷?
 
校本評核,本來就是想解決「一試定終身」的缺陷;是否可以進一步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大家都重視學生學習檔案(Student Learning Portfolio, SLP)。本來香港的「聯招」有通用的 SLP,開始也有學生認真地做,但是慢慢地,大學許多部門收生根本不看 SLP,於是很多學生根本不交 SLP。退一萬步,可否起碼要求學生報名必須繳交 SLP。舉手之勞,但是對中學影響很大。
 
大學之重視分數,也有外在的原因。假如 UGC 不對外公布各大學收生的分數(其實世界上甚少有大學需要公開收生的分數),假如各大學內部也不作收生成績的評比(甚至用來指揮撥款),許多學術部門會按照本身的特點來收生,而不是純粹看分數。
 
可見,即使是按照現存的機制,不必翻天覆地,也可以讓考試的分數獲得更公平的待遇。
 
(封面圖片:Pixabay)

程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