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細說香港藝壇人物,幾乎無人不曉得歐陽乃沾先生。這位知名的老畫家,資深美術編輯及藝術教育工作者,人生歷練不凡,是位令人崇敬的畫壇前輩,其人慈祥儒雅,賢哲謙厚,平易近人,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為「沾叔」。
畫盡大江南北 碩果豐盛
歐陽乃沾現年86歲,德高望重,老而彌堅,是香港本土鍛煉成長的藝術家,各種視覺藝術形式技巧都能擅長,是香港畫壇的多面手。1931年生於廣東新會,7歲定居香港,早年研習西畫,常以油畫、水彩、版畫和素描速寫形的式發表作品及展覽。近年集中於水彩和水墨畫的探索。上世紀50年代,沾叔年輕的時候,作品已經入選廣州的華南美展和北京的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並獲獎。數十年來參與海內外聯展和個展無數,自參加「香港庚子畫會」 後,常以中國名山大川為題材的水墨畫參加展覽。他長期以香港市區和郊外景物人情為題材,走遍大街小巷山川郊野,即場現景地寫生,積累了以數千張計的速寫素描作品,大量紀錄了香港社會風貌的急劇發展轉變。同時,他又走遍大江南北,旅行世界各國,筆耕不輟,留下豐碩的寫生作品,令人贊嘆。
其作品除了私人收藏外,有北京中國美術館及香港藝術館、香港文化博物館收藏共60多幅作品。出版有《歐陽乃沾畫集》、《歐陽乃沾畫香港作品選集》、《素描香港四本專輯》 、《一筆一畫一生》、《寫街頭.畫巷尾—歐陽乃沾香港速寫畫冊》等一系列畫冊。
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歐陽乃沾先後在上海書局、《書譜》月刊和《美術家》月刊出版社任職美術編輯,曾任香港美術專科學校教職,香港嶺海藝術專科學校教職,及正形設計學校教職。每年均有畫展活動,當時的香港尚未回歸,他已經被譽為是一位愛國愛港的本土傑出畫家。
歐陽乃沾自設畫室名曰「書畫間」,寫字作畫之餘兼授徒。多次獲邀於香港藝術館、中央圖書館及香港歷史博物館作公開演講和創作示範,從素描速寫到水彩水墨以及油畫,形式內容不拘一格,使大眾獲益良多。
2000年香港電台電視部拍攝《歐陽乃沾、歐陽應霽父子絲路創作之旅》特輯。2008年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榮譽勳章,以表彰這位香港愛國老藝術家,在大半世紀的藝術創作生涯中堅持努力,對香港藝術事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走訪消失的城市 記錄逝去的痕跡
在2015年,香港某書局舉辦歐陽乃沾的《一筆一畫一生》速寫畫冊的首發儀式,歐陽乃沾與香港資深文化創作人歐陽應霽父子兩人、以對談的形式,向讀者介紹了這本珍貴的素描速寫和水彩寫生畫冊,這是歐陽乃沾日復日,年復年,長期積累下來的作品,它見證了香港城市日新月異的繁華發展。畫冊極受歡迎,出版又再版,很快就售罄。歐陽應霽告訴讀者 : 父親是 「身處現場,手執他熟練的筆墨,用他準確靈敏的視覺,組織、剪裁、記錄在速寫本上,把平凡生活提煉升華,又歸於平凡樸實的具象呈現。讓畫作招呼觀眾,一同走進街頭巷尾,共呼吸, 齊欣賞,同思考,體會人生的喜怒哀樂。」
翻閱這本畫冊,可以見到港式市井舊房屋夾雜在閙市的高樓大廈之中,這種華洋合璧的街頭巷尾典型場景,特別具有香港地區特色。人們發覺作品記錄下來的許多舊有建築,現在已經不復見了。歐陽乃沾以畫筆捕捉了香港各時期新舊交替的城市景象,一幅幅速寫作品,蘊含了沾叔濃厚的本土情懷,記錄了香港人共同擁有的記憶。寓意深長,促人浮想聯翩。
港城市發展步履急速,舊的建築不斷被拆卸,新的建築立地而起。啓德機場、荔園、雀仔街、九龍城寨、中環天星碼頭鐘樓等景物已成人們的追憶,而會展新翼、新機場、青馬大橋、國際金融大廈、郵輪碼頭、伸延的地鐵、西九新區等成為香港的新標記。人們用各種方法記錄和保存城市變遷的歷史,歐陽乃沾只憑一支筆、一本畫簿、一個小摺椅這三件寶,走遍了香港城市各個角落,把大街小巷、天橋底、街市場、大牌檔、小士多、細店舖、廟宇、舊騎樓等景物以速寫素描的藝術形式記錄下來,反映都市變革的面貌,用畫筆譜寫出一首首國際都市的時代變奏樂曲。
歐陽乃沾當年曾以5年時間,走遍港九各個角落畫速寫。在香港《大公報》副刊的一個專欄內,每日一幅發表香港城市和鄉村風土人情生活的素描速寫。在那時候,他幾乎每星期數天外出,大清早就獨自背上水和乾糧起程,按照計劃選定的區域進行寫生,四周觀察,随意行走,發掘繪畫素材。只要是有畫意和富有風土人情特色的景物,便會吸引他佇足作畫。每天甚至可畫七幅作品,而每幅約需半小時到一兩小時完成。不過,有時行走了大半天,也未必找到可入畫的題材。他可以不知不覺地從荃灣走到葵芳,又或者從旺角走到觀塘,行行重行行,專注使他忘記了疲倦和飢渴。不論是在馬路傍、天橋底,還是坑渠邊、屋簷下,一旦發現好的繪畫題材,他便拉開摺椅坐下就畫,作品就這樣地誕生了。
繪畫既是偷工減料,又是加鹽加醋
歐陽乃沾並不認同「寫生只是再現自然景物」的議論。他說:「我對現場客觀景物的寫生,會加上自己的主觀安排,經常刪去不合適的景物,使畫面主題更加集中。」並更進一步解釋:「我戲稱這是『偷工減料』 的方法,同時又在畫中增加了現場沒有,但有可能出現的東西來加強畫面的內容。亦可以借景生情,在畫中編繪自己要說的故事情景,這又叫作『加鹽加醋』 的方法」。這幾句簡單的話語,生動地概括出了街頭寫生是繪畫藝術創作的事實。
沾叔又說: 「有人會認為街頭寫生並非易事,其實經過長期苦練,就能在揮筆運墨之間得心應手,在畫紙上為所欲為,演繹心中的意境,享受繪畫的樂趣。」
沾叔在談及繪畫的風格路向時,以手指作比如 : 「撐開手指,那麼就最少有五個路向可選擇,若雙手同伸,則前路更廣了。繪畫藝術就是這樣,有具象、意象、抽象…有很多路可以走呢。」他以自己的性格,選擇了具象寫實並且強調筆墨情趣的方法書寫自己的畫,直接在街頭巷尾寫生,正是用「我手寫我心」 的情懷表現。
歐陽乃沾曾調侃的表示:「我隨遇而安地過了幾十年,做過美術雜誌的美術編輯和設計學院的導師,也曾『混跡』街頭,描繪街景畫遍港九街巷風光,及又旅行各國寫生。」他接着說:「 現時細數從前,嘗過成功的喜悅,試過失敗的無奈,酸甜苦辣,那已是過眼雲煙了。生平閱歷都深深地藏在我這80後老臉上的皺紋中。可是眼前並非一片空白,隨後還有千山萬水,我將在丹青墨韵中樂此不疲呢。」豁達大度的人生觀,讓人感動。
街頭速寫《四代同堂》筆墨傳意留情
談到速寫,歐陽乃沾講述一個同幅作品出四代建築的故事:「在街邊路傍寫生,是會有很多感性的材料供你描寫和思考。那個年頭,曾在灣仔道菜市場對景寫生,筆下記錄了香港早期興建,多間彼鄰相連,有小露台和歐式的鐵欄杆,有木地板和木樓梯的四層騎樓。以及畫下了二戰後連拼拆卸舊樓後建成的多層高樓大廈。同時又寫畫在同一街頭所見的肉舖、雜貨店、魚檔菜攤、涼茶舖……人來人往且生意興隆的景象。細看之下,將不同年代時期的樓房分別稱為第一第二第三代的建築,背景畫上更高大豪華的合和中心商廈建築,算作第四代,故把畫題名為《四代同堂》。」
事隔幾年,歐陽乃沾重臨灣仔,街道依然,卻面目全非,《四代同堂》消失了,舊貌已換新顏,只見遮天的巨宅廣廈代替了各個年代的歷史樓宇遺跡。他曾經在那裏描繪當下的速寫畫作,因為時間的更替,世情的變遷,已經變成是該年珍貴的歷史記錄資料。令人感慨世事的變幻滄桑。歐陽乃沾那珍貴的速寫作品留住了歷史的腳印,留下了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因此,歐陽乃沾更加認定:「筆墨可傳意留情」,這就是歐陽乃沾素描速寫作品的社會意義,也是歐陽乃沾繪畫藝術作品的社會功績所在。
原刊於《藝術香港》,本社獲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