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像傅園慧那般堅韌?

「希望跟以前在絕望邊緣掙扎的自己說,以前的堅持努力沒有白費,我超越了自己,所以現在腿都快抽筋了」 ——奧運會女子100米仰泳銅牌得主傅園慧
20歲的傅園慧憑率真的個性、頂尖的成績,還有那「洪荒之力」,將體育精神詮釋到位,也紅遍網絡。她的這句話更如閃電,直擊人心。
 
撰文:桃爸
「希望跟以前在絕望邊緣掙扎的自己說,以前的堅持努力沒有白費,我超越了自己,所以現在腿都快抽筋了」  
——奧運會女子100米仰泳銅牌得主傅園慧
傅園慧賽前熱身。(圖片取自虎撲體育)
傅園慧賽前熱身。(圖片取自虎撲體育)
 
堅韌(resilience)意味着跌倒了,再爬起來,就算處於「絕望邊緣」。希拉里也曾在 Quora 說,堅韌是她認為最重要的個人品質。那麼,如何能幫孩子鍛煉堅韌?結合科學研究和過來人的建議,這裏有八個策略分享。
 

一、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堅韌始於勇於承擔。如果從小缺乏責任心,當生活需要你在逆境中堅持時,會缺乏動力。曾在美國海軍海豹部服役的 Eric Greitens 建議早點開始教育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老給自己找藉口或者怪責他人。無論是愛護自己的玩具,或者是幫忙照顧弟弟妹妹,都一樣重要。
 

二、該出手時才出手 

 

爺爺、奶奶一般對孫子疼愛有加,凡事都想幫他們解決。愛孩子的爸媽也會有這樣的衝動。但請克制為孩子解決所有問題的欲望,該出手時才出手。讓孩子知道,自己永遠會在他們需要的時候出現。與此同時,給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
 

三、冒點險也無妨

 

加拿大臨床心理學家 Donald Miechenbaum 曾提出一種叫「壓力預防」(stress inoculation)的心理治療方法,其理念是:若讓人處理適當的壓力,將有助於面對更大的焦慮和恐懼。這跟給新生兒打預防針是一個道理。所以,鼓勵孩子去冒點險。若把孩子與風險完全隔離,便不會知道他們的潛能有多大。如今棄軍從政 Greitens 所言:「我們要成為完全不同的人,就得做沒做過的事。」(註:他剛獲得共和黨密蘇里州州長候選人提名)
 

 四、失敗是個好東西

 
 冒險與失敗如影隨形。若善於面對,失敗會讓我們更加清醒,這遠比成功有價值。所以,我會告訴孩子,失敗是個好東西。
幫助孩子處理失敗的一種方法是分享你的失敗故事。這是《恢復力》(Resilience: Why Things Bounce Back)作者 Andrew Zolli 傳授的經驗。看到兒子解不出數學題很沮喪,我會說:「你知道,老爸小時候數學很差,現在還是;但我覺得數學挺有趣的,你比我小時候強多了。」
 

五、鼓勵樂於助人 

 
樂於助人會讓孩子變得有同理心,更加足智多謀。更重要地,這會讓他們知道,這個世界上除了自己,還有別的更重要、有趣的事情。若願慷慨相助,自己也可讓周圍的人生活得更好。
 

六、每日知足常樂 

 
在這篇介紹全球首位米芝蓮街頭小販文章中,新加坡的華人廚師陳翰銘每天工作15小時,還能保持笑容常在。沒有知足常樂的心態,我很難想像他如何在炎熱狹窄的小攤裏,30年來默默無聞地持續地高強度工作。
 
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 Robert Emmons 的研究也顯示,懂得感恩會讓生活快樂指數提升約25%。想辦法讓孩子知道,就算是在自己最沮喪一天,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也比世界上很多人要多得多。
 
網上不乏教育孩子知足常樂的方法。我感受強烈的一點是:有時需要溫和而堅決地對孩子的要求說不。我常帶兒子去逛他喜歡的玩具商店,一般總少不了這句口頭禪:「sorry,今天沒法買這個喔。」
 

七、創造安全、有愛的環境 

 
如《恢復力》的作者 Zolli 所言,堅韌的核心是關係和信念的品質、思維的習慣及自我掌控力。哈佛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Center on the developing Child)研究也指出,穩定牢固的親子關係是堅韌的基石,有助於培養孩子計劃、跟蹤和管理自己行為的能力。這對他們未來面對逆境至關重要。
 

八、做堅韌的爸媽

 
哈佛商學院教授 Clayton M. Christensen 在那本有名的《生命該如何度量》(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中說,不用焦慮,孩子們會在他們準備好的時候去學習。有些事情,貌似孩子突然就會了,其實是他們準備好了。
 
所以,當孩子準備好面對挫折時,讓他們看到堅韌的爸媽。
 
最後,分享莎士比亞的金句共勉:
When the sea was calm, all ships alike; 
showed mastership in floating 
風平浪靜的海面,所有的船隻都可以並驅競勝。
網民為這位可愛的運動員設計紅遍網絡的表情包。(圖片取自網絡)
網民為這位可愛的運動員設計紅遍網絡的表情包。(圖片取自網絡)
 
原文刊於教養女王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轉載。
 

(圖片:網絡圖片)

留學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