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開會,一個小會,成員來自許多國家,見面的話題,不離特朗普與英國脫歐。也許因為都是中年以上的知識份子,意見一面倒,都感嘆特朗普竟然可以成為總統候選人,也惋惜英國竟輕率脫歐。但是又都感到這是一個變了的世界:大家信仰的民主制度,大家從未懷疑過的投票表決,卻可以產生令許多人懊悔的結果。英國的脫歐,在英國的知識份子裏面,引起了對於民主的根本思考;特朗普的出選,打破了美國歷來政壇的一切常規。同樣的是,前景已經不可測!
收生聯盟 本質變革
相對來說,教育界就顯得特別寂靜。不是期望教育界也出現同樣戲劇化的變動,而是在教育界,也許還沒有感到社會變化的脈動,因此大致來說都是「天下太平」的心態,靜止地看教育,有點「好整以暇」的心態,以一貫的思維處理教育中出現的問題,而沒有估計到已經出現或者潛伏的危機,對於教育可以產生的震動,完全沒有準備。
大學收生是其中一個關注的焦點。其中美國近年出現的關於大學收生的動態,很值得注意。
近年有些美國大學帶頭考慮取消測試(如 SAT)的分數,引起了輿論普遍的稱讚。更多的大學,則開始允許學生不呈交測試分數;也就是說,允許學生以其他的表現錄取。這些大學,不是最頂尖的大學,但也不是需要藉此搶奪學生的「等閒之輩」。雖然這還只是少數。
引人注目的是,去年底成立的一個新的90所大學的收生聯盟:Coalition for Access、Affordability and Success, 以下簡稱「聯盟」。「聯盟」是一個面向中學生的網絡平台,可以供9年級(中三)以上的學生免費登入。
具體來說,學生可以在「聯盟」的網頁獲取一個免費賬戶。登入之後,在裏面建立自己的學習檔案(Portfolio)。學生可以9年級開始就加入,他們可以自由在檔案放進自己的作業、活動、成就等等。
「聯盟」的成員大學可以選擇自己的收生對象,持續交往,提供意見,提供輔導,也可以單獨對學生提出問題;學生也可以選擇對象,與自己心儀的大學交往。學生還可以把這些檔案與其他人分享,如同輩、教師、中學輔導員等等。簡單來說,這是為方便學生的一個檔案工具;不過大學可以用以與學生持續交往。
值得注意的是,這裏面蘊含着大學收生一些本質性的變化。
一、收生態度的改變。以往,大學一直是「我來選你」的態度,現在則是學生通過網絡平台與大學交往,而大學則通過學生持續的檔案,長期觀察學生,與學生互動,幫助學生改善表現,爭取入學;變成了一種服務。大學與考生的關係產生了根本的變化。
學生檔案 長期互動
二、正如普渡大學招生主任說:「現在不再是如何精心炮製一份精美的履歷表,而是關心你所受的教育裏面應該有些什麼經歷。」也就是說,改變了中學生對於大學入學的觀念:從消極地爭取獲選,變為積極地關注自己的學習生活;也把他們的注意力,從純粹的關心是否獲得取錄,到如何作幾年的入學準備。
另一位大學的招生主任說:「希望離開我們目前的收生狂症,裏面沒有多少教育價值。」因此,普遍認為改變了的收生過程,肯定會對中學產生良性的影響,包括對不會升上大學的學生。
三、許多大學表示,上述這些互動,對學生是一種免費服務,可以替代富裕家庭才可以享受的私人輔導服務。在美國,不少家庭聘用私營的「入學輔導服務」,包括心理輔導、測驗準備、入學論文寫作等等,有錢的家庭就會佔盡優勢。不少大學認為,以上持續的網上輔導服務,也是減少收生中的不公平現象的有效措施。有些收生主任甚至認為,「聯盟」的吸引力,就在於可以讓大學早期接觸低收入家庭的學生。
四、由於學生提供的個人訊息是多方面的、長期的,因此大學的收生選拔基礎,就遠遠超過測驗分數,也遠遠超過簡單的一篇500字論文(類似「申請志願書」的自我表白)。這無疑會增加大學對於收生的工作量,以及財政與人力的資源,但這卻正是大學覺得值得投資的地方。
五、由於是長期的互動,因此大學和學生這雙方面,就可以有更加深刻的互相認識。而學生的入學準備,例如選校、選科等,就會周全許多。收生,也不再是「一次定終生」。
「聯盟」的宗旨重複強調,她提供的檔案平台,可以讓家庭資源匱乏的學生,很早就得到大學的關注。循着這個宗旨,「聯盟」還可以讓學生在網上簡易地申請豁免報名費。
香港收生 省力懶惰
「聯盟」目前有90所成員大學;成員之中,包括大多數的「常青藤」院校,許多州立大學,也包括私立大學。「聯盟」向所有大學開放,但有兩個條件:一是這所大學必須有75%學生在6年內畢業的紀錄(這是把學生「按時畢業」看成是素質的指標);二是這所大學必須讓所有報考的學生,不會因財政因素而不能入學(所謂的 gapping);或原來就是 need-blind(即收生是不計學生有無經濟困難,然後以助學金保證人人可以入學),否則必須準備預備足夠的助學金,讓打算錄取的學生都能入學。
本欄周前曾經介紹過108所大學提出的,收生標準50% 考慮學生「關愛」經歷的「扭轉潮流」倡議;本文介紹的,則是90所大學「聯盟」建立的收生程序的本質變革。前者的成效如何,還要拭目以待;後者則已經付諸實施,成效立見。
不管如何,可以看到,美國的大學收生備受關注,而大學本身也往往花了很大的精力去研究收生,不惜花費大量資源來改革收生。相對起來,我們這個東亞地區的大學收生,就顯得很省事(或曰很懶惰)。雖然愈來愈多的課程也有了面試的環節,但是對比美國大學所關心的——全面審視、長期觀察、照顧貧困、平等互選、重視關愛等等——還是顯得很單薄。或者說,教育的考慮很少,關心的往往只是「我如何可以收到高分學生?」也不在乎「高分」是否就是「高素質」?
假如大學的國際排名榜有收生環節的水平比較,香港的大學能排第幾?
原刊於《信報》,獲作者授權轉載。
(封面圖片: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