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資深創投者梁頴宇:史丹福賦予我的創業奇緣〉提到梁頴宇(Nisa)於美國史丹福大學商學院(簡稱史丹福GSB)修讀工商管理碩士。Nisa 的媽媽──梁劉柔芬,從小對 Nisa 用心栽培。梁太曾是立法會議員,第十、十一、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致力從事社會事務,創辦青年企業家發展局。她在出席女兒的新書發布會上,與女兒對談教育下一代及對現時教育制度的看法。
撰文:何靖淇
「贏在起跑線」往往輸在終點線
父母望子成龍是理所當然的事,不少香港家長更相信「贏在起跑線」的迷思。他們除了為子女報讀大量的補習班之外,更提前把「起跑線」設定,由以往孩子在小學時已為他們報讀大量補習班,推前至學前就報讀了不同的學前興趣班,可見父母愛子之心切。他們不過是希望提早開始培育孩子,讓他們快人一步成為社會上優秀的人才。
梁太不認同這番說話,她認為「贏在起跑線」只是父母的心態。在她小時候,她的母親雖然是文盲,但會教導她一些在學校裏學不到的事情,例如做人處事、待人接物這些看似簡單的道理,現時很多年輕人卻不懂。反思現時的教育制度,不會教導學生這些簡單卻又重要的事情,這是現時作為父母需要認真思考的地方。
「因為孩子將來投身社會工作的時候,人際關係就是待人處事的技巧,我希望他們能以真誠的心對待不同的人。」她看現時的社會講求西方民主制度,有點過於傾向自我中心,每人只為自身利益着想。她希望現時香港的孩子可以多學習關懷身邊的人,這樣社會也許能少一點紛爭;個人而言,若能擁有一顆善良的心,自己也會活得快樂一點。
從生活微細地方 教育孩子用心感受
梁太談到教育自己年幼的孫子,她鼓勵家長從孩子幼時起多讓他們接觸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環境中微妙的變化。她建議,在孩子未到一歲的時候,開始刺激他們的各個感官,讓他們懂得分辨不同的聲音,先發展他們的聽覺,再讓他們觀察在風中搖動的樹和避雨的小鳥等事物,發展孩子視覺的觀察能力。
「如果有人問我『起跑線』是什麼?我認為是小孩腦袋的發展。」所以,在教導孫子時,她會透過日常生活中風、雨、雷這些大自然現象,從小教導他們「用耳聆聽,用心感受」這道理。 到了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她建議開始教導孩子們動腦筋思考,因為在思考的過程中,他們也是學習中。
日常生活中,她常常引導孫子思考,如「人的情緒」這課題,為何他們會生氣呢?他們發脾氣的原因是什麼呢?從日常生活中取教材,然後再和他們仔細分析背後的原因,給予他們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她認為這樣才有助他們思考和分析能力的發展。對比現時大行其道而且收費昂貴的補習班,這些「生活課堂」有用得多了。
贏輸不用比較 讓孩子向興趣發展
人們經常以其他國際城市和香港比較,梁太認為不能以其他地方的標準來量度香港,在她眼中香港是一個中西文化融合的地方,有獨特的文化,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作為女士的她,認為香港是一個沒有玻璃屋頂的地方。(編按:Glass Ceiling,意思是指女性在職場中無法升遷到高階管理階層,有一道可望不可及的無形阻隔。)所以,作為父母,尤其是作為母親的,應該擴闊自己眼界。因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她們擔當重要角色,應該要「學到老,活到老」。
對於孩子日後的工作路向,她認為父母最重要是告訴孩子將來想要做一個怎樣的人。他日孩子長大後,到了四五十歲,回頭看自己是否仍是一個快樂的人?那時他能夠找到生活的樂趣嗎?孩子的工作應該由他們的興趣決定,讓他們選擇自己興趣發展,向着自己的標竿直跑人生大道。
「工作一定會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工作像上戰場一樣,倒不如換過另一份工作,又或者倒過來改變自己的心態,讓自己心甘情願地工作,使工作既可得到樂趣,又可以學習東西,特別是學到做人的道理。」
多讓孩子接觸外面世界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代城市,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提供很好的土壤讓小朋友發展,孩子在這裏可以接觸不同國家的文化,滋潤他們的成長,開闊他們眼界。梁太鼓勵在香港作為父母的應多讓孩子接觸外面世界,從孩子小時候提供一個適當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健康地成長。「在香港的孩子可以接觸很多東西,如果父母以狹窄的思維管理子女的話,便會喪失了居住在國際城市的優點。」她認為父母自己本身亦應該不斷地學習,做一個好榜樣、學習多點、了解多點外面的世界在發生什麼事,不至落後於社會發展的步伐。
(圖片:灼見名家)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