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不再: 沒有考試的學期

「無試學期」說來容易,實行起來毫不簡單。習慣按照考試大綱,依靠課本內容,應付標準考試的教師,會問:一下如何填充幾個月的一個「真空」?「挖」去了一個學期,課程如何追補?沒有了考試,學生的學習靠什麼驅動?沒有了考試,家長又如何放心?
這兩三個月集中談論了公開考試與大學收生,剛好因為一個研究項目收到幾個地方的報告,都是東亞所謂「儒家文化」(筆者謔稱「筷子文化」)的國家或者地區:南韓、日本、台灣、新加坡、香港(原來有上海,暫時沒有成事),內容是描述各地如何闡釋和面對所謂「21世紀能力」。
 
那是亞洲協會的項目,本欄以前提過。報告尚未正式確定和公布,因而此處不表,但是其中一些明顯的事實,特別是有關考試而不涉任何機密或者產權的,在此介紹一下。
 
不約而同,這些教育體系都感到面對社會急劇的變化,教育也須有根本的變化。詳情這裏暫不介紹,但是普遍遇到的阻力,就是來自公開考試與大學收生。說不約而同,因為肯定這些地方的政府或者是任何組織沒有互相溝通過,但是都在過去15至20年裏面,下過不少努力,希望改進教育。各地的表述不一樣,改革的重點也不盡相同,但是集中一點是要讓學生主動學習;或者說,要「讓學生成為主動的學習者」。
 

標準考試 障礙學習

 
這有幾層的意思。一、在具體學習的時候,改變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導;也就是新加坡提出的「教少些、學多些」。二、在學生的生活中,劃出空間,讓學生設計和掌握自己的學習;也就是創造空間。三、因此,要準備讓學生尋找自己的學習目標、內容和方法;也就是學生會有不一致的學習成果。
 
說來容易,但是幾個地方都一致覺得,假如考試與收生沒有根本的變化,教與學的情況也就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幾乎是同一種狀況:因為公開考試是高風險的,又與升學收生緊密相連,因此儘管教師也很同意教學必須改變,但是實際上還是要按着公開考試的要求來教學。「教師只能夠按照考試的大綱去安排教學」(台灣),而且因為希望取得高分利於升學,考試的準備是沒有盡頭的,好了希望再好。「甚至教師要按照考試試題的要求,去安排教學」(teaching to the test),就像在香港,有時候教師要看着以往的「標準答案」來授課。
 
大家都明白,考試改革的方向是從測驗學生「懂得什麼」,轉為測驗學生「如何運用」,因為學習的成功,在於有效的運用;但是有些地方「為了減輕大學收生的工作負擔」,因此考試的題目大部分都是「標準化測驗」、「選擇題」(multiple choice)(日本)。因此題目的大多數實際上都是測驗學生「擁有的知識」,甚至「記得些什麼」,與「讓學生自主學習」背道而馳。

 

整個學期 不設考試

 
怎麼辦?考試的文化,一下改變不過來;考試的文化不改,教育就會停滯不前。這是這幾個教育體系遇到的共通問題。如何解決?可以說是各出其謀。日本提出了改革75%大學採用的「中心測驗」,估計在2019年實施;核心是減少選擇題、減少純記憶的題目。台灣的兩個考試(升高中與升大學)改革的方向一個是從「知識為本」轉為「能力為本」,另一個是從「常模參照」(相對標準)轉為「標準參照」(絕對標準)。日本與台灣的這些改革,大膽地說,香港已經走過了,而且走得很前了。香港須要解決的是更加深層的問題——大學的收生、無止境的競爭、「不考不讀」的文化等等。
 
南韓尋求突破,在今年開始,全面實施初中的「無試學期」。這是南韓2015年提出初中新課程的一部分,但是2013年起已經試行兩年。具體要求,是在3年的初中裏面,要有一個學期不用考試。這個學期,不考試固然是一個特點,但是目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的能力和態度。建議的活動,包括課外組織、體育、藝術、「主題活動」(類似香港的專題製作),但也包括讓他們探索種種職業生活。
 
這個「無試學期」,還有幾個特點:一、要以體驗式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為主;二、要學生自主設計學習的目標、內容與過程;三、評估不用標準的考試,主要是「過程為本」;四、鼓勵學生合作、討論、創作。
 
每一個環節都符合學生有效學習的基本原理:主動學習,體驗為主,創作為主,過程為本,鼓勵合作。由於強調「職業機會」的探索,因此實際上也重視知識的應用。
 
南韓的這個嘗試已經試驗兩年,看來比較成熟,是一種創舉。近年,在美國、德國都有由學生自己設計課程的學校,也是大家的夢想。但是要在整個教育大體系廣泛實施,這也許是一個先例。當然,這只是一個學期,相當於一個小型的 gap year 變奏,不過換來的卻是全國的施行。
 
南韓與中國、日本一樣,歷史上長期崇尚科舉。中國在603年(隋朝)設立科舉;南韓在936年採納中國使者的建議,開始模仿唐朝的科舉,直至1894年才廢除。與中國一樣,歷史上,科舉、教育、考試是同義詞,但是與中國不太一樣,至今南韓文化裏面還有許多懷念科舉的元素。1994年開始,每年一度舉行科舉節,在首爾慶熙宮大殿前的廣場,幾百人重演當年的科舉,伏在地上揮毛筆,寫古文、寫漢詩;原意是「道德復興」,但也有南韓朋友說有點變成旅遊噱頭。門生之中,有90多歲的老人,也有幾歲的小孩,有時候還請來外國人,穿上韓服,用電腦答卷,可見南韓對於考試是非常尊重的。
 

打破傳統 勇於嘗試

 
這次提出並實行「無試學期」,實在不容易,不能不佩服南韓教育當局的勇氣。南韓學生經受的考試壓力是出名的;南韓學生每天的課時比較長,往往要到5、6點鐘才下課,大部分學生又匆匆趕往補習學校上課,弄到晚上10點、11點;時間不夠,於是在一早5點鐘上補習學校。隨便找一位南韓朋友問問,大都如此。
 
不過,考試霸佔學生的全部時間,不等於學生就全心全意埋頭讀書。剛好相反,與其他東亞地區相似,學生中無心向學的不少,欺凌經常出現,自殺也時有所聞;要改變考試文化,適應新社會,是南韓的教育工作者近年不斷努力的方向。
 
大家也可以想像到,「無試學期」說來容易,實行起來毫不簡單。習慣按照考試大綱,依靠課本內容,應付標準考試的教師,會問:一下如何填充幾個月的一個「真空」?「挖」去了一個學期,課程如何追補?沒有了考試,學生的學習靠什麼驅動?沒有了考試,家長又如何放心?
 
讓我們拿出一點耐心,帶着期望的心情,從南韓經驗學習。香港的校長,可有意試一試?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刊登
 
(封面圖片:網絡圖片)
 

程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