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難取代傳統報業

專訪香港廣告聯會主席王運豐博士

「將來不會再有收費報紙,免費報紙將大行其道。而這是電子傳媒不能取代的。」
傳統報業步入寒冬,在2016年的今日已非新鮮事。不僅本港歷史悠久的報刊相繼停刊,即使是美國媒體龍頭《紐約時報》,也於早前宣布將讓員工自願離職,以削減成本。畢竟,在免費網絡媒體和社交網站興起的大環境下,傳統報業在世界各地皆走下坡。
根據 admanGO 的數據,雜誌和收費報紙的收入分別按年減少15%及6%;與之相對,互聯網的整體廣告收入卻按年上升31%,而流動廣告收入更較去年增長逾半,可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廣告業務此消彼長。未來廣告將走向何處?本社請來香港廣告聯會主席王運豐跟我們分析。

免費報紙帶起新媒體

「香港行得比外面慢很多。」王運豐表示,香港是全球閱報率第二高的城市,僅次於日本東京之後,互聯網對傳統報業帶來的衝擊也來得較小、較慢。「香港有版權保障報業,在內地例如新浪網站可以轉載國內的報紙資訊,不怕版權的。香港 Yahoo 要買星島的新聞,一年要付200多萬。」他形容,這是本港新媒體發展的局限。「所以明報網站是《明報》的,星島網站是《星島》的,2009年之前都是平衡發展。網站難以搶報紙的廣告。」
王運豐認為,自2009年起是香港新媒體年代的開始。「那時手機媒體興起,這對傳統報業的挑戰是最大的。」他相信,由於2007年免費報紙的出現,讓港人養成不買報紙的習慣,致使手機能迅速搶佔讀者市場。「其實手機媒體跟免費報紙是一樣的,都是把新聞資訊精簡化,剛剛迎合到讀者的進步,讀者不再喜歡看冗長的新聞,而且愈來愈追求『快』。」科技改變,傳媒新態也跟著改變。王運豐相信,現在是眼球經濟的年代。
王運豐堅信傳統報業不會消亡,但銷售形式將會改變。
王運豐堅信傳統報業不會消亡,但銷售形式將會改變。

現時廣告缺乏創意

在這時代急轉的年頭,王運豐是科技進步的見證人。1989年進入傳媒界,先後任職於《快報》、《壹週刊》、《華僑日報》及《星島日報》,於九十年代中後期先後參與創辦 HKNet.com、Netvigator.com及頭條日報網,可算是最早推動業界運用新科技的新聞人之一。自2000年起,王運豐一直致力推動傳統傳媒電子化,以及行業間資訊資源整合及新媒體創意廣告研發,為推動媒體的多元化發展不遺餘力。在這期間,他為星島新聞集團推動新媒體業務,2010年開發的《頭條日報》應用程式更在香港 Apple Store 排名首位長達一年。
然而,儘管王運豐轉型甚早,他卻肯定地相信傳統媒體不會被新媒體取代,包括其中的廣告。「有些產品品牌需要的是巨型、大篇幅的廣告,例如名牌手袋、名錶等,新媒體,尤其是手機媒體的特點卻是細小,行不通的。」
「1997年時有專家說過,2004年便不會再需要紙,但事實證明,專家是信不過的。」王運豐認為,傳統報業不會消亡,但其銷售形式將會改變。「將來不會再有收費報紙,免費報紙將大行其道。而這是電子傳媒不能取代的。」與此同時,王運豐指出,新媒體廣告亦發展到了瓶頸。「今日的新媒體廣告缺乏創意,在過去六、七年幾乎沒有進步過。09年時我和土豆網獲中國商務部頒發『建國60周年中國最傑出互動多媒體領軍人物獎』,那時的廣告很有創意,今天都沒有了。」

政府應提供更多支持

王運豐現時是流動媒體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業務包括推廣流動新聞、全球媒體雲端服務及新媒體方案。「作為管理層,我見到今天的廣告界是沒創意、沒人才、成本高,整個行業的發展並不健康。如果香港的創意廣告做得好,我們可以把經驗幅射到東南亞和內地。」他指,在20年前,香港的廣告公司在內地非常成功,今日已不能同日而語。
王運豐認為現時香港跟內地比「很落後」,希望政府能做更多。「香港年輕人不是沒有創意的,他們很勤力,要的是發揮的空間。」他認為,政府能借鑑美國,加強對創意產品的支持。「政府要在培訓人才上着手,目前企業很難找到適合的人才,因為新媒體需要的往往是擁有多項跨界別專長的年輕人,現在的教育仍做得不足。」

王運豐簡介

資深傳媒人,曾任職於《快報》、《壹週刊》、《華僑日報》、《星島日報》及 HKnet。自1996年起,開始從事互聯網工作,先後參與創辦 HKNet.com、Netvigator.com、「頭條日報網」等香港知名網站。現任多項公職,包括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育改革委員會委員、香港廣告聯會主席、香港版權業協會執委、香港中小企業促進協會專家顧問、華人華文媒體協會常務理事、海外華文合作組織理事等,曾代表香港行業參加烏鎮互聯網大會。
(圖片:灼見名家)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