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文化可以改變嗎?

不可小看成功經驗的提升,它可以告訴教育界和社會,改變應試文化,不是純粹一種理想,也不是空談,而是在我們身邊,可以發生的,而且已經發生了。
連續幾個星期談到應試文化,也談到大學收生,兩者是相連的。總的問題是,大家都明白應試文化是華、韓、日(也應該加上越南、新加坡)社會文化的一部分,而且也可以說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香港是否有勇氣、有智慧,如西諺所說,「咬其子彈」,謀求突破?
 
筆者的理解是,這些社會都受過科舉制度的長期影響,因此社會對考試有一種無以名狀的尊敬與信仰。本欄曾經多次討論過,科舉的特點是不論出身、不論先天,只須勤奮、贏得讚賞,就會有飛躍性的社會上升。至今,大部分家長的想法大致如此。要改變,絕非易事,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
 

功能過時 窒息學習

 
並非香港要標奇立異,而是公開考試把人分等分類,製造了大批的「失敗者」。在變化了的社會,這些被標籤的「失敗者」,已經沒有了忍受低學歷而心悅誠服的餘地;以前可以逆來順受,馴服一生,現在社會正在不斷挑戰人們的學識,再沒有一勞永逸的學歷,沒有永久的高材生,也不再有「失敗生」永久立足的餘地。教育,擇優和淘汰的功能正在迅速減退,這一點,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
 
改變考試文化,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學生的學生生活給考試窒息了;學生的時間,給考試霸佔了;他們其他的學習、經歷、生活、休息都給排擠了。日本提倡的「熱愛生活」、南韓政府提倡的「性格教育」、台灣公民社會倡議的「素養」發展,在在都遇到應試文化的障礙。在中國內地,幾乎自改革開放以來,就一直有呼籲要改變「應試教育」,也有不少「減負」(減輕學生負擔)的措施,都在於給學生多一些空間。最近的高考改革,目的也在此。
 
因此,毫不誇張地說,改變應試文化,是這些「筷子文化」社會面臨的當務之急。因為大家都感覺到,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了!大家都在嘗試,又都似乎沒有動搖到應試文化的核心。香港會不會成功?
 
筆者認為,改變應試文化要成功,有幾項條件:全社會的認真對待、大學收生的關鍵性改革、中學教育文憑的改革誠意、教育界的同心協力、突破性成功試驗。
 
全社會的認真對待,這也許是最重要的,因為應試文化牽涉到許多方面,一環扣一環,不是任何一個環節的單獨變化就能改革的。但是全社會的認真對待,最不容易,尤其是香港是一個自由市場,不是行政命令就能夠達到共識。但是觀乎輿論,希望減輕考試的禍害,幾乎是共同願望;許多家長甚至用腳來「投票」,把孩子送到國際學校或者國外,就是因為不想孩子遭受不必要的考試壓力。
 

全民協作 大學帶頭

 
因此,釐清應試文化的禍害,明白改變應試文化的重要性,並且開始在社會每一個角落,都有探索「從我做起」的願望,應試教育的改變,就有了希望。
 
但是社會上也有聲音,認為現在的教育太鬆了, 希望回到以前的狀態。隱隱然,覺得以前的學生被管得很嚴,也願意接受壓力,才是教育之道。這些聲音,有種種不同的來源,有些是用自己過去受教育的過程來衡量今天的教育,覺得今不如昔,而不感到世界已經很不一樣。有些是還以為「月亮是外國的圓」,糊塗地用外國落後的模式,看成是先進的典範;因為對本地教育的不滿,就還以為香港教育處於落後狀態,而不知道世界處處的教育都在掙扎。
 
也有些是純粹帶着政治眼光,用簡單的政治推理,以工業生產的模式看香港教育:香港青年政治不妥,必然是教育出了問題。而教育的問題,就是沒有在政治上教好學生,於是捉錯用神,以為管制森嚴的教育,就會產出「思想正確」的學生;也沒有注意到,「以學生為本」、「個人化教育」、「個性化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讓學生多些選擇」等等,遍布中國內地的教育輿論。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

程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