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三階段轉型 成就社交媒體第一大國

著名矽谷企業家和作家埃里克·萊斯(Eric Ries)在其商管名著《精實創業:用小實驗玩出大事業》一書中提出了「轉軸」(Pivot)這一概念——分析市場需求和企業優勢相互配合的結果,挖掘出新的發展方向,然後調整企業策略,重新出發。Facebook 正正是掌握了精實創業中 Pivot 的精髓,而邁向了成功。
 
對初創企業來說,唯一能確定的事情就是——「不確定」。
 
在現今競爭白熱化的商業環境中,初創企業要一擊即中、一步到位,而且能發展得一帆風順,可謂「難過登天」!面對諸多不確定因素,快速應變,審慎轉型就成了初創企業獲取成功必不可少的DNA。社交媒體巨頭 Facebook 是一個經典的初創企業案例,其經歷的「關鍵轉軸」,很值得我們參考和借鑒。
 
下圖 Facebook 矽谷總部地標 : 前面是總部現在主人 Facebook 的 logo;後面是上手主人 SUN Microsystems 的 logo—— 是管理層特意用來提醒團隊,商海遨遊猶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Facebook 矽谷總部地標 : 前面是總部現在主人 Facebook 的 logo;後面是上手主人 SUN Microsystems 的 logo—— 是管理層特意用來提醒團隊,商海遨遊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作者攝於 Facebook 總部。)
Facebook 矽谷總部地標 : 前面是總部現在主人 Facebook 的 logo;後面是上手主人 SUN Microsystems 的 logo 是管理層特意用來提醒團隊,商海遨遊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作者攝於 Facebook 總部。)
 
Facebook 是現今全球第二大互聯網公司(僅次於 Google ),其每月活躍用戶人數為15.9億人(截止至2016年3月),大致相當於全球人口總數的四1/4。在2015年全球品牌榜上,Facebook 品牌價值成長了54%,達至220億美元,成為成長最快的品牌(位列全球23名)。如今 Facebook 取得了亮麗和輝煌的成績,其在創業之初的轉型決定可說是「獨具慧眼」、「一擲千金」。現在,且讓我們首先回顧其發展的不同階段:
 
第一階段:「辣圖」投票平台(Hot College Face Rating System——Facemash)
 
2003年,Facebook 共同創辦人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在哈佛大學就讀學士期間,撰寫了一個名為 “Facemash” 的網站程式——從校內的網路上收集學生的人像相片,每次將兩張相片組合對比,讓其他學生線上選擇出更為「火辣」(hotter)的相片,以此評選出學校裏人氣最高的男生和女生。為了搜集更多圖片,馬克還入侵了哈佛大學網站,盜取了學校裡九座宿舍樓中所有學生的照片。洞察學生最常討論的「校花」、「校草」話題,並讓學生互動參與,這令 Facemash 迅速成為學生圈子中最為火熱的網站。但消息很快被校方發現,馬克也因此受到了處分,而 Facemash 也被迫就此關閉。
 
第二階段:校園社交平台(Social Network for College—— Thefacebook)
 
Facemash 關閉並未使馬克氣餒,對於學生深層的社交互動需求的洞察力反而激發了他「轉型」建立校園社交平台的靈感。2004年2月,馬克以 “Facemash” 計劃為基礎,啟動了網站Thefacebook,旨在為哈佛的在校學生提供一互相交流的網上平台。網站最初僅限哈佛大學學生加入,在上線後的第一個月就風靡校園,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學生註冊成為使用者。之後,熱潮迅速擴散所有常春藤盟校(Ivy League),以及大部分美國和加拿大境內的大學校園。
 
第三階段:大眾社交平台(Massive Social Graph——Facebook)
 
已經在大學校園大紅大紫的社交平台,究竟下一步該何去何從?是縱向深度發展,專注於服務大學師生群體,例如研發更多適合這個族群的產品或服務?折或是橫向水平發展,把社交媒體大眾化,把平台推廣至不同族群?答案是:馬克選擇了後者,作了他認為最合乎邏輯的「轉軸」決定。在2005年,他推出了 Facebook 的高中版網站,並「試探性」地把適用範圍伸至數間公司的員工。經過其間的不斷修正和積累開放平台的經驗,Facebook 在2006年正式全面開放,所有年滿13歲且持有一個有效電子郵件位址的人——即可註冊成為用戶。
 
經歷了兩次「關鍵轉軸」,Facebook 最終找到了「左右逢源」的「精確定位」,laser-focus 的不斷地「自我摧毀」(self-disrupt)及「蛻變」(metaphorise),一步一腳印的穩步登上了全球「社交媒體之王」的寶座。著名矽谷企業家和作家埃里克·萊斯(Eric Ries)在其商管名著《精實創業:用小實驗玩出大事業》(Lean Startup: How Today’s Entrepreneurs Use Continuous Innovation to Create Radically Successful Businesses)一書中提出了「轉軸」(Pivot)這一概念——分析市場需求和企業優勢相互配合的結果,挖掘出新的發展方向,然後調整企業策略,重新出發。
 
Facebook 正正是掌握了精實創業中 Pivot 的精髓,而邁向了成功。我們在深入探討 Pivot 之前,必須先了解「精實創業」中兩個重要的假設:
 
一、價值創造假設——你所提出的解決方案能否為目標顧客創造價值?
 
企業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能創造價值,其提供的產品或服務能滿足目標顧客需求。如 Facebook 在其初創的第二階段中建立的校園社交媒體平台,就為大學生互相交流認識,擴展社交網絡創造了機會,因而受到學生的垂青。
 
二、成長假設——你能否令企業可持續發展、不斷提升競爭力、滿足目標顧客需求?
 
企業之所以成長,是因為他們能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積聚能量,如建築高樓,一層一層「基石」(Building Blocks)積厚而上。既能滿足顧客需求,也能從中獲取合理利潤,更能不斷提升企業自身的競爭力。Facebook 在其初創的第三階段中逐步把社交平台對高中學校、部分企業,最終對全社會開放就是一個好例子,隨着用戶數量不斷擴展,其廣告收益也自然滾滾而來。
 
如果數據顯示你的假設不正確,就要盡快調整方向或是進行關鍵轉軸。運營計劃發生關鍵轉軸主要有以下十種不同類型:
 
資料來源:《精實創業》(<em>Lean Startup</em>)(作者提供)
資料來源:《精實創業》(<em>Lean Startup</em>)(作者提供)
 
一、放大型關鍵轉軸(Zoom-in Pivot)
 
取先前反應良好的單一特點或功能,進一步深化擴展,最終形成獨立的產品或服務。全球最大相簿社群平台 Flickr 的創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2004年創辦人一心想做的是一個網路萬人連線遊戲平台,想不到這個平台上的遊戲並不成功,但是聊天室中的照片分享功能卻大受使用者歡迎。洞察到這一市場需求後,他們作出了一個華麗的 Pivot,把分享照片功能獨立成一個網站 Flickr。公司營運至今已累積超過1億用戶,每天照片上傳量更達到750萬張的驚人規模。敏銳洞察市場反應,把有潛力的項目愈做愈深,就是放大型關鍵轉軸的精髓所在。
 
二、縮小型關鍵轉軸(Zoom-out Pivot)
 
與放大型相反,縮小型把先前已經完成的產品,變成一個更大產品的其中一個特點或功能。例如全世界最紅的「微網誌」Twitter,其創始人埃文·威廉士(Evan Williams)發現了科技團隊間存在有大量互相傳簡訊的需求,所以做了一個簡訊轉發/廣播平台(twttr) 來滿足這樣的需求,結果一炮而紅。之後,他創立了 Twitter,並把原來的簡訊傳播功能融入其中。運營縮小型關鍵轉軸必須有很強的整合能力,把受歡迎的特點或功能融合在更大的產品裡去。
 
三、顧客細分關鍵轉軸(Customer Segment Pivot)
 
企業開始為不同的顧客群體提供解決方案,而非局限於設定的顧客群。上述 Facebook 就是一個代表性的例子,原本計劃只是哈佛大學學生的社交平台,逐漸擴展至不同的群體——常春藤盟校、全國大學、高中高校、企業,最後推廣至全社會。The Internet 的轉化也是如此,由原來只是軍事用途,逐漸推廣至教育、商業、社會去。層層擴展用戶群體的過程中,必須要循序漸進,不斷反饋修正、積累經驗、自我圖強。
 
四、顧客需求關鍵轉軸(Customer Need Pivot)
 
隨着時空的變化,你的顧客也會產生新的、更為優先或迫切的需求。蘋果公司 Apple 在2010年推出第一台平板電腦 iPad,曾經轟動一時,令筆記本電腦的銷量大受打擊。Apple 細心地發現了用戶需求的改變,筆記本電腦較重,不方便攜帶,而智能手機的屏幕太小,不方便操作,於是便研發出尺寸適中的 iPad 以滿足顧客新的需求,風靡一時。
 
五、平台型關鍵轉軸(Platform Pivot)
 
企業從應用軟件開發,轉型成為建立平台。最典型的例子當屬微信(Wechat)——從即時通訊工具到社交服務平台。微信創造性地開通了公眾賬號,引入第三方商家提供服務,例如政府機構(如醫院、學校等)、商業機構(如 Nike、麥當勞等),橋接了服務提供者與用戶之間的關係。與此同時,微信支付、微信商店、遊戲中心等功能的相繼加入,使微信成功地構建了新型的公眾服務平台。
 
六、運營架構關鍵轉軸(Business Architecture Pivot)
 
機構可以從低產量、高利潤的「利基市場」(Niche Market)轉攻「大眾市場」(Mass Market),反之亦然。如特斯拉(Tesla)的發展過程中,Tesla 一開始就為自己打造了跟蘋果類似的「智能」、「酷炫」的品牌形象,將 Model S 以接近奢侈品的豪華車概念以供發售。而 Tesla 於今年3月開賣親民平價的電動車款 Tesla Model 3(雖然要到2018年貨品才可抵港)力求打進大眾市場。無論是 niche-go-mass,或是 mass-go-niche,都需要謹慎平衡,因為品牌之前建立的形象已經深入消費者的腦海中了。
 
七、價值獲取關鍵轉軸(Value Capture Pivot)
 
企業改變經營的盈利方式或營收模式。IBM 在20世紀80年代走向衰落,為了扭轉頹勢進行了轉型變革——從過去以硬體供應商角色,轉型成為以全球整合企業為基礎、以客戶為導向的全面集成解決方案供應商,重新確立 IBM 的行業領導地位。其盈利模式也由過去的計算機硬件銷售,轉變為提供全面IT服務。
 
八、成長引擎關鍵轉軸(Engine of Growth Pivot)
 
成長引擎是創業企業達成持續增長的機制,成長引擎的性能愈好,企業成長愈快。有以下三種主要的成長引擎:付費式(The Paid Model)、病毒式(The Viral Model)和黏著式(The Sticky Model),企業可修正策略,選擇合適的成長引擎,取得速度更快,利潤更豐厚的增長。
 
付費式:這是指通過付費廣告以獲取新用戶實現盈利增長。關注點在於「客戶終身價值」(Lifetime Value) 必須大於「客戶獲得成本 」(Cost Per Acquisition,CPA),才能獲取利潤。
 
病毒式:通過口碑,讓客戶把產品或服務分享,如病毒般傳播給其他人,從而實現增長。關注點在於病毒傳播的範圍和影響力。
 
黏著式:通過與顧客建立長遠、持續的關係,提升他們的忠誠度,令他們成為企業的「粉絲」,不斷重複購物。關注點在於舊客戶的「忠誠度」和「保留率」(retention rate)。
 
九、銷售渠道關鍵轉軸(Channel Pivot)
 
企業通過不同銷售渠道,為顧客提供產品或服務。全國著名的電器零售連鎖店蘇寧(Suning)開啟了O2O(Online to Offline)的新模式,打通實體店店面銷售和蘇寧易購電子商務銷售渠道,整合了線上線下管道的商品價格、庫存系統,成功令實體店渠道和互聯網銷售渠道實現並存及優勢互補。
 
十、技術型關鍵轉軸(Technology Pivot)
 
企業依靠創新採行在價格與成效上更具優勢的迥異技術,為顧客提供更合適的解決方案。例如,Airbnb 研發出高效的互聯網系統和數據資訊處理技術,雖然一幢酒店也不 own,卻巧妙地活用了「平台策略」(platform strategy)及「共享經濟」(shared economy)的贏銷新思維,成功創建了業主、租客及社會之間嶄新的「價值生態系統」(value eco-system),顛覆了傳統的酒店行業,在短短八年間一躍而成了今天全球第二大的「酒店連鎖集團」(以客房租住總數計算;僅亞於InterContinental Hotels Group)。
 
當今初創企業很難在剛開始就可一舉成功。創業之初,或許「無心插柳」,但能否洞察先機,悉心栽種,最終成就「萬柳成蔭」,這還需要我們不斷積累經驗、逐步掌握「小步快跑」的精髓。「精實創業」的關鍵在於不斷「實踐」、「驗證」、「修正」——應用「精實創業」的方法,時刻關注顧客的需求和「痛點」,用心聆聽及回應他們的反饋,不斷在商業模式、產品及服務上作出系統及策略性的持續優化、自我摧毀,以及湼槃重生。埃里克·萊斯在《精實創業》中所提出的十種不同類型的「關鍵轉軸」,不但是引領初創企業的摩西聖杖,也是成熟企業可持續發展之永生啟示錄!
 
(封面圖片:作者提供;創智市場策略研究所)

凌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