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廣課外活動主辦研討會

會議期間,陽光普照,春風拂面。這個會,人和、地利、天時,一應俱全,預兆着它將會取得預期的效果。
封面圖片說明:1983年3月會議場刊(左)、專刊(右)
 
無可置疑,上文所述的演進必然導致學校課外活動的發展。我看準了形勢,乃於1982年5月向院長提出我的構思:與教育署合作,舉辦一個以課外活動為主題的中學校長研討會,並於會後推動成立一個課外活動協會。他聽了之後,覺得可行,我便隨即向他提交一份用中文寫成的計劃書初稿,讓他省覽。數天後,我再向他遞交一份用英文寫成的詳細計劃書。他六月初致函教育署,建議合作,七月初便獲得對方的答允了。
 
我建議與教育署合辦,主要是考慮到:(一)希望教育署的官員會因此重視課外活動,鼓勵和督導學校做好這方面的工作;(二)與教育署合辦會加強這個研討會的影響力,各校的校長會更踴躍參加;(三)教育署會因此考慮給予負責課外活動的教師一些實質鼓勵。果然,在1983年初,研討會舉行前夕,教育署宣布接受中學教師在課外活動方面的表現為升級條件之一,又於同年9月在所有政府及資助中學增加一名學位教師,以減輕負責學生輔導、課外活動和輔導教學等教師的工作量。政府更於1986年9月起,在開設24班以上的中學增加兩名非學位教師,分擔上述工作。
 
至於只以中學校長為對象的理由包括:(一)討論的範圍不應太闊,應先處理中學的問題,然後再回到小學;(二)研討會的規模不宜太大,所以應先動員校長,他們在開展校內課外活動上起決定作用;(三)我準備搞一個課外活動協會,需要各校校長的大力支持。
 
籌委會的成員七月便敲定了:教育署派出何子樑(港大校友,低我一班)和梁壽安(港大兼拔萃校友,低我兩班);中大的代表是陳若敏和我。七月下旬舉行第一次會議,確定各人職責、工作大綱和財政預算。籌委會的組成如下:主席馮以浤、書記梁壽安、委員陳若敏和何子樑。研討會前,籌委會一共開了七次會。結束後25天,我們再開了一個總結會議。

 

天時地利人和

 
研討會的籌備工作非常順利,我們四人合作無間,計劃邀請的講者全部答允出席。會議於3月30及31日假葛量洪教育學院進行。它位於九龍彌敦道和加士居道交界,交通方便。會議期間,陽光普照,春風拂面。這個會,人和、地利、天時,一應俱全,預兆着它將會取得預期的效果。
 
研討會場刊包括所有與會者的姓名和所屬單位,以及全部講稿。我們得到齡記出版社的贊助,由它負責排版,清樣在會議前一星期送交學院,由後者以小型柯式機印備300本,在會場派發。準時報名的人數是213,其中7人來自大專院校。遲報名及臨時參加的約50人,加上講者及工作人員,總人數在300上下。我們帶去的300本場刊,最後只剩下幾本。
 
研討會每日四節,上、下午各二節,每節75分鐘,中間休會30分鐘,設茶點及播放與課外活動有關的電視錄影節目。會議進行期間,我請來十位全日制教育文憑班的同學,在討論時協助做紀錄。他們是:莫靜雯、吳蘊儀、陳秀霞、潘敏英、梁慧妍、羅秀霞、曹會燊、周志昭、溫兆佳、伍健明。我把他們分為兩組,輪流紀錄,每組一節。我五月初收齊全部會議紀錄及評論員的文稿,整理後交齡記排版,加在場刊內,成《課外活動中學校長研討會專刊》。該書六月中出版,由齡記贊助,印4,000冊,分贈各校。
 
(封面圖片:作者提供)
 

馮以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