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清海:國際金融中心不能建於不穩定之上

一個國際金融中心不能建基在不穩定之上,但是香港的貧富差距就是社會不穩定根源。
編按:上月中,公民實踐培育基金舉辦「公民實踐論壇:香港何以是難以取代的國際金融中心?」,邀得一眾金融業領袖討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
惠理集團主席及聯席首席投資總監謝清海擔任講者之一,講題為「Hong Kong’s future as a fund management centre –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香港作為基金管理中心的未來——挑戰與機遇)。謝清海以英語演講,本社記者翻釋整理成下文: 

面對人口持續老齡化以及內地人士對基金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香港(作為基金管理中心)將會迎接一個黃金時代。可是,背後亦有着不少隱憂,如內地對香港依賴降低、社會動蕩、管治危機,這些都會影響香港的競爭力,令這個黃金時代不能持續下去。
內地市場機會龐大,可從2015年全球資產管理報告窺見一二:如果國際基金經理只成功做好一個市場,那一定要是中國。根據今年中金 QDII 基金調查報告,內地人士海外資產配置正以每年20%複合增長的速度增加,如此一來,香港將會成為主要受益者。

中國資本市場逐步發展

2014年,中國的4億中產階層人口的投資配置很大部分是存款,反而境外資產及互惠基金所佔的部分最少,反映在海外投資基金的趨勢仍是起步階段。中國人富有的速度,遠超經濟系統完善的速度,這亦是香港的機會。
以前,由於資金管制及不健全的經濟系統,中國人沒有太多好的投資選擇,寧願把錢存到銀行裏。到了現在,互聯網出現、資金市場開放、教育程度上升,令人體會到分散投資的重要,亦反映中國資本市場的實際發展落後於實際需求。內地基金的資金流出渠道不同,有讓內地投資者投資境外的 QDII、MRF 等,也有讓境外投資者投資中國境內的 QFII、RQFII 等。
隨着資本市場逐步開放,香港與中國的關係日趨密切,香港金融業健康與中國的資本流入、流出的關係密不可分。由於香港較容易、較快公開發售股票,所以不少中國公司希望在香港上市。直到現在為止,有600至700間中國公司等候在香港上市。中長線來說,香港會更依賴中國,而中國減少對香港的依賴。恒生指數成分股公司的差不多九成營業額來自內地,可見香港依賴內地的盈利。現時,香港基金管理有高達七成的投資來自於非香港投資者,反映香港對海外投資者的吸引力。

香港亟待重新分配機會

根據2015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香港排名第四,僅次於倫敦、紐約、新加坡,反觀上海、深圳和北京的排名,分別為16名、19名及23名,和香港仍有一定距離,反映香港仍有一定競爭力。為了維持香港的競爭力,香港政府應該考慮不同的方法,例如不管是否上市公司,都允許基金自由在市場買賣。
一個國際金融中心不能建基在不穩定之上,但是香港的貧富差距就是社會不穩定根源。香港的貧富差距在已發展地方中十分嚴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主要有幾個方法:重新分配財富、重新分配機會、製造人工增長。隨着時間流逝,重心將會放在重新分配機會上,本地人能得到更多機會。香港金融業亦面對類似問題。愈來愈多的內地人、外國人出任重要職位,而很多本地人只能當秘書、後勤人員。
90年代中期,香港佔了中國總 GDP 的兩成。現時,香港佔了中國總 GDP 的不到3%。2014年,香港的 GDP 在中國裏排名第三,僅次於上海與北京。香港不再是第一,所以我們應該要審視現況再下判斷。
(內文簡報插圖:公民實踐培育基金提供)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