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得香港滿城風雨的「鉛水」一案,令港人認識「鉛中毒」和「螯合治療」這兩個名詞。但大多數人對「螯合治療」只是一知半解。以下是一些聽聞過或接受過螯合治療的人,對「螯合治療」的誤解:
「螯合治療是用來洗血。」
「螯合治療是用來排毒。」
「螯合治療是用來清除血管裏的脂肪和膽固醇。」
「螯合治療是用來清除血管裏的粥樣斑塊。」
「螯合治療是用來清除粥樣斑塊裏的鈣。」
也有一些醫生對螯合治療的誤解:
「螯合治療只可以用來醫治鉛中毒,沒有其他用處。」
「螯合治療會殺死你。」
「螯合治療會傷害你的腎。」
「螯合治療會引起缺鈣和骨質疏鬆症。」
為了避免混淆,在了解螯合治療之前,讓我們先認識一些名詞和澄清一些對螯合治療的誤解。
「螯」和「傲」的發音一樣。它是源自希臘語的名詞 chele,意思是蟹鉗或龍蝦鉗。
「螯合」(chelate)是 chele 的動詞,意思是鉗住或結合。
「螯合劑」(chelator)是鉗住其他東西的物質。
「螯合作用」(chelation,key-LAY-shun)是 chelate 的名詞,意思是把東西鉗住的過程。
螯合作用
螯合作用是生命的一個必需基本程式,它容許生物吸收和運用金屬元素,把「有機」和「無機」物質結合成為協調工作夥伴。例如,令植物變綠色的葉綠素是「鎂」的螯合劑;在紅血球帶氧的血色素是「鐵」的螯合劑。
螯合作用牽涉許多酶的製作和運作。
酶,是蛋白質,催化和控制體內許多生命攸關的新陳代謝過程,因此被稱為催化劑。
所有酶都含有指定的必需金屬才可以運作。必需金屬是酶的關鍵。如果沒有螯合作用,必需金屬便不能固定在酶裏面,酶也就不能運作了。
螯合治療
螯合治療(chelation therapy)是利用螯合劑「鉗住」人體組織裏的有毒金屬,然後把它們清除、排出體外。
自由基理論面世後,自由基被視為慢性退化病,包括心血管病和癌症的起因,而有毒金屬被視為催化自由基劇增的元兇。
由此,透過清除有毒金屬來預防和治療慢性退化病,顯然是順理成章。
螯合劑的發現
1893年,瑞士化學家暨1913年諾貝爾獎得主韋納爾(Alfred Werner 1866-1919;封面圖)利用金屬和有機分子結合的概念,開始發展螯合化學(chelation chemistry),並發現螯合劑。
上世紀二零年代,科學家發現,螯合劑除了可用在生產油漆、橡膠和石油上以外,還可以分離金屬,因此在電鍍和工業染料生產上獲得重視。
當時最有效的螯合劑是檸檬酸,用在紡織印染上,可以防止汙漬。
十多年後,德國科學家研究和發現一種稱為「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tetraacetate, 簡稱 EDTA)的氨基酸,可以用來防止硬水中的鈣與染料產生化學反應,避免產生汙漬。
他們證實,EDTA 比檸檬酸更勝一籌,生產成本更便宜,並在1935年取得專利。
隨後幾年,科學家進一步改良 EDTA,使 EDTA 可以從生物和化學體系中「鉗」走有毒金屬。
EDTA 和其他螯合劑,已被廣泛應用在工廠和數以百計的家庭日用品裏。要不是清潔劑的「螯合功能」,難看的汙漬就會滯留在臉盆和浴缸的周邊。
螯合治療清除有毒金屬
從上世紀四零年代到今天,EDTA 螯合治療是用來醫治孩童和成年人鉛中毒的黃金標準。醫生從病人的靜脈注入 EDTA, 把血液裏的鉛「鉗」走,透過腎臟排出體外。
EDTA 被視為鉛的螯合劑。
(封面圖片:Wikipeida Commons)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