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毛》,你真的風光不再嗎?

快起快落的瞬時優勢新常態

對比起之前一地負皮、叫座但不叫好的台慶節目,新登場的廣告 MV 可謂一洗頹風,再次點燃起粉絲與路人對《100毛》及《毛記電視》的那一份熱情。
繼《十大勁曲金曲分獎典禮》後,《100毛》近日在 Facebook 再度觸發另一浪洗版瘋潮。但這次洗版靠的不是連 ViuTV 也現場直播的《萬千呃 Like 賀台慶》,而是一段自家傳統套路的廣告 MV 宣傳片——由久休復出的金句天王黎明與《100毛》腦細林日曦深情演繹的《情深咖啡未曾飲》(NESCAFÉ 極品白咖啡強行植入式 MV 廣告)。宣傳片在短短24小時內已經錄得約300萬觀看次數,可以稱得上近年最爆的一個 Branded i-Marketing Campaign。對比起之前一地負皮、叫座但不叫好的台慶節目,新登場的廣告 MV 可謂一洗頹風,再次點燃起粉絲與路人對《100毛》及《毛記電視》的那一份熱情。
自台慶以來,坊間對100毛熱潮是否能持續的質疑聲音不斷;羽一認為,我們應觀微思著、以更客觀、更全面的角度,在營銷策略的層面深入分析這個匆匆那年的快起快落現象。
事實上,快起快落並不只屬個別或本土事件,放眼全球,這是新世代營商環境的大趨勢。《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一書的作者耶魯大學理查·福斯特教授 (Prof. Richard Foster) 及多倫多大學莎拉·卡普蘭教授(Prof. Sarah Kaplan)對標準普爾500公司(即美國上市公司500強)進行研究,1958年統計的500強公司壽命由61年驟降至如今的25年;按照這樣的發展趨勢,75% 現在的500強企業就會被新興的公司所取代。可見當下的營商競爭是多麼急速和激烈,連傳統穩如磐石的行業鉅頭也可以在極短時間中倒下,競爭優勢頃刻蕩然無存,如諾基亞、柯達,初創企業發展的難度可想而知。
回顧《毛記電視》過山車式發展的本地案例,這的確很好地給我們上了企業營銷策略的寶貴一課——傳統的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思維隨著時代的變化已經再不適用了,瞬時優勢(Transient Advantage)才是新常態。
競爭戰略之父邁克爾·波特教授 (Prof. Michael E. Porter)在1985年提出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針對競爭對手,而制定一種基本競爭戰略(Generic Competitive Strategies)以創造和保持優勝於對手的優勢,其中包括聚焦(Focus)於成本優勢(Cost Advantage)和聚焦於差異化(Differentiation)。這個理論思維存在著以下三大重點:
一、競爭主導 (Competition-driven):企業的焦點在於擊敗直接競爭對手。
二、行業主導 (Industry-driven):行業界限,市場細分明確,不會出現跨行業競爭的情況。
三、競爭優勢一旦建立,是可以持續的。
在舊世代,消費市場是由賣方主導的 Sellers’ Market,企業只需把產品或服務用廣告大力 push 給消費者即可。競爭企業的數量相對較少,競爭僅停留在行業及本地之內,競爭的節奏也較為緩慢、平和,因此傳統大企業日積月累建立起來的競爭優勢可以維持相當長的時間。而擊敗你的直接競爭對手就意味着——贏得消費市場。
但在新世代,消費市場是由賣方主導轉變為買方主導,營銷權力中心以從品牌主轉移到消費者手中。消費者可以通過智慧手機,互聯網接觸全球的產品和服務。全球化的競爭跨界而來,讓競爭優勢的生命周期極度壓縮,以往可以維持20年的優勢可能瞬間縮短至一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即便你已經成為了該行業的龍頭老大,如果僅僅把焦點放在直接競爭對手身上,也未必能穩如泰山。在數碼營銷領域亦如是,《毛記電視》及一眾新媒體的異軍突起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讓我們以辯證的思維去分析受時空限制的競爭優勢。

新媒體異軍突起 傳統營銷生態大洗牌

以往廣告創意的核心掌握在傳統4As 廣告公司手中,他們擁有最具創意的專才。品牌主(Brand Owners)設計 Campaigns 會先找廣告公司度大橋(Big Ideas),製成廣告之後,主要在電視及其他Above-The-Line 媒體播出。就如和記新幹線在1998年邀請黎明和 Lee Ann 拍攝的天地線廣告。若按照波特的理論,競爭本來自廣告公司之間,他們互相之間比創意、比速度、比成本。
然而……
在這個新營銷年代,競爭跨界而來,優勢瞬間不再——以《100毛》為首的一眾新興平台媒體的異軍突起,如新傳媒旗下的社交平台、She.com、Beauty Exchange,成為了品牌主和觀眾的新寵兒,如NESCAFÉ 極品白咖啡廣告最近邀請黎明和林日曦拍攝的《情深咖啡未曾講》廣告。在很多廣告公司眼中,《100毛》只不過是由一家普通的雜誌社發展成為網絡媒體平台,彼此不同行業,可謂是風馬牛不相及。但是,新世代的競爭確實是來自四方八面,廣告公司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競爭優勢——創意,是如何被一步步蠶食。新興媒體在建立自己平台的時候,創意內容的製作能力在短時間內得到極大的提升,他們就像是內容工廠每天海量創作內容,在自家平台 Facebook、Instagram、Website無間放送。
當下企業的發展不能只看競爭,固守自己在行業內的競爭優勢,應該從顧客的深層需求思考,繼而提供解決方案。傳統廣告公司沒有看到品牌主的深層次需求——快、正、平的廣告宣傳服務。快——在數碼新世代,營銷專案講求速度,快速應對網民訴求,快速抽時事熱點的水,快速藉助當紅 KOL 效應等等。正——新興媒體既能捕捉潮流,在極短時間內思考創意(Creatives),創作內容與消費者溝通(Communications)。平——新興媒體還提供數碼傳播渠道(Channels),品牌主可以省下以往一大筆投放在電視廣告的費用。花長時間,搞大製作的思維模式以及缺乏自有媒體(Owned Media)宣傳效應,是傳統廣告公司的星命點。新媒體的出現令傳統營銷生態大洗牌,在價值鏈上他們不僅擔當廣告公司製作內容創意的角色,還擔當了傳播媒體的角色,成功 Change the Game!
下頁繼續:台慶節目一時失手?非也

凌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