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匯歌劇傳情 學界營銷創新天 ——師生校友爭相告:「點解我會揀耶魯!」

「點解你當初會揀耶魯呢?」的問題,這條問題「極有深度」!招生主任(本來也是耶魯大學的畢業生)沉思半响,在輕快的音樂聲伴隨下,他開始用「歌聲」唱出關於耶魯大學的多彩多姿的校園生活。
「點解我會揀耶魯!」(That’s Why I Chose Yale)——這是由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招生處(Admission Office)聯同耶魯師生一起完成的「非常赢銷計劃」——講述關於耶魯大學學生在校園學習和生活的視頻,希望以此向大眾展示耶魯大學的一個全新面貌。
 
最近接到一個新營銷培訓項目,需要搜集有關大專院校的新赢銷案例。於是再次回顧此短片,讓羽一記起這一經典案例。雖然這短片是在2010年出現,但時至今日依然極具參考價值。這短片啟發了我們對於「形象正規」的專業機構,例如政府部門、非營利機構、學院等營銷策略的思考——應該怎樣「與時俱進」?怎樣去跟上新世代「社交媒體營銷」和「內容營銷」的新潮流呢?
 
視頻內容講述大學的招生主任(Admission Officer)為有興趣報考耶魯大學的學生和家長作校園簡介。經過了幾輪互動問答之後,來到了最後一條問題。有一位女生向招生主任提問了:「點解你當初會揀耶魯呢?」的問題,這條問題「極有深度」!招生主任(本來也是耶魯大學的畢業生)沉思半响,在輕快的音樂聲伴隨下,他開始用「歌聲」唱出關於耶魯大學的多彩多姿的校園生活。視頻的鏡頭跟隨者招生主任的步伐,開始走入校園的每個角落。「節目中的主角」不僅是招生主任,還有在校的老師和學生。通過他們的「現身說法」,分兩個部分詳細介紹大學——第一部分是校園生活,主要圍繞優越的校園環境以及多元化的興趣小組活動;第二部分是學習生活,主要圍繞耶魯濃郁的學習氛圍及不同學系的學術成果。最後以「大合唱」——「點解我們會揀耶魯!」(That’s Why We Choose Yale)呼應作結。短片片長共16分48秒,以「百老匯」式歌劇的角度去編排,全面生動地描繪出耶魯大學的「輪廓」。
 
 
當說到耶魯大學,一般人的「第一印象」很可能是傳統的「常春藤盟校」,讀書氣氛沉悶,學生大多是「書蟲」、「書呆子」……但是你絕對不會意料到,其實耶魯大學也可以展現出她「活靈活現」的一面。學生除了學習以外,更有着多姿多彩的校園生活。這個營銷計劃是由學生招生處作主導,與此同時「發動」耶魯的在讀生、老師教授、甚至是一些畢業的舊生「參與」支持,視頻製作的全過程,包括拍攝、剪輯、歌唱、寫曲、填詞,全部都是由才華橫溢的耶魯學生「一手包辦」。耶魯「一反傳統」、「與眾不同」的營銷手法,徹底打破了外界對其傳統、沉悶形象的感覺,令人「眼前一亮」。視頻剛推出便在社交媒體得到廣泛傳播,至今已錄得超過175萬的觀看次數。雖然在營銷界對比起其他行業,這未必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但是以學術界的營銷標準來說,的確可以成為「學界營銷一哥」了。
 
更為有趣的是:由於這段視頻的「瘋傳」,激起了他的「對手」哈佛大學的關注。哈佛的一群學生因為見到這個計劃那麼有趣,他們就做了一段惡搞的片子「點解我當初揀耶魯?」(Why Did I Choose Yale?),片中講述主角後悔當時進不了哈佛,所以才退而求其次選擇了耶魯,以此作出曲線的「串咀諷刺」,在名校界引爆另一回互文式病毒瘋傳!
 
 
「點解我會揀耶魯!」——這段片在網上的評論「毀譽參半」,有些人認為短片內容略嫌「幼稚」,與「傳統名校」的品牌氣質「格格不入」;但是它的支持者也十分讚賞耶魯大學「打破常規,跟上潮流」的勇氣,徹底改變了「耶魯人」只喜歡「埋頭苦讀」的外界形象。從營銷的角度來看,這個成功案例的確是值得我們深思和參考的一個課題。
 

一、「新瓶舊酒」 資趣並重

 
「大膽」嘗試嶄新的營銷手法,用「新瓶」將耶魯大學傳統的「人文底蘊」活靈活現地帶到觀眾的眼前。這個也是羽一經常提及內容營銷的要訣之一,「知趣並重」(infotainment)——怎樣將較為「沉悶」的資訊巧妙地結合「娛樂」的方式帶到給觀眾。以傳統「硬銷」(hard-selling)手法把內容生硬地「推」(push)給讀者已經此路不通,如何以「目標群體」角度出發、設計出吸引他們的內容才是「王道」。宣傳片的目標群體當然是潛在報考耶魯的學生,而這群學生都是看着「青春歌舞」(High School Musical)長大的。因此「輕鬆」、「活躍」、「動感」、「幽默」的歌曲形式正好符合了他們的「口味」,更具「感染力」。讓他們感受到傳統名校充滿生氣,進來這所學校讀書,我們都不會覺得「土氣」,反而產生一種強烈的「嚮往感」。從內容上看其中介紹的內容也許是為人知曉的「舊酒」,但資趣並重、獨具心思的「新瓶」還是令人「眼前一亮」。
 

二、由「心」而發 內容傳「情」

 
短片傳達出的「愛」與「情」令人印象十分深刻。參與製作的學生和老師都全情投入,讓觀眾感受到他們對學校的「熱愛」,和作為「耶魯人」的「自豪感」。他們每一個人都是耶魯大學的「形象大使」——他們是這裡的老師;他們是這裡的在讀學生;他們是這裡的畢業生;他們甚至是畢業之後將他們整個事業生涯都灌注在學校當中。短片中的「招生主任」便是一個最真實的寫照,用「第一身」的角度講述自己「選擇耶魯」的故事。參與製作的整個「耶魯團隊」眾志成城,由專案的策劃、演繹、製作、宣傳都是「全情投入」,讓我們感受到耶魯是一個非常溫暖的「大家庭」。這種「家的感覺」充分表達了他們對於母校耶魯的「深愛」,從而「感染」潛在學生的報考衝動。

 

三、「產銷合一」 名人效應

 
「產消者」(prosumers) 的概念在這個案例中是一個很好的體現,其中也帶出了「眾包」(crowd sourcing)的概念。短片的「生產者」是在校學生,他們很大程度上參與製作,而短片的「策略性目標」(Strategic Targets )也是「準學生」。在潛在學生報考學校的過程中,比他們年紀稍大的「學長」無疑是他們考慮學校思考過程中的「關鍵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s,KOLs)。「學長們」過往也經歷過選擇學校的「糾結」,因此他們十分了解「新生」的擇校需求,繼而把他們的「經驗」和校園最為豐富多彩的生活融入視頻內容之中。此外,參與製作宣傳品的是才華橫溢的學生,他們來自不同群體,例如是戲劇學會、音樂學會、體育運動隊等,在各自領域都是「略有名氣」的「新力軍」,甚至是「網絡紅人」。其中包括「翻唱達人」Sam Tsui,這位「非常學霸」將歌曲《Let it go》和《Let Her go》混合在了一起,兩首歌加在一起共有2,700萬的觀看率;出演的嘉賓還有大學的各路名師,讓學生感受到師生關係十分融洽,「打成一片」的景象。正正就是藉助他們在各自領域的「名人效應」,迅速提升宣傳片的「知名度」及「傳播度」。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

凌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