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既以「性」為不學而具,不待而有的,禹、桀無異;血統也是「性」的一種,可知他並不以人的血統定身份的貴賤。貴賤是後天人為積習之「情」:
我欲賤而貴,愚而智,貧而富,可乎?曰:其唯學乎。彼學者,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上為聖人,下為士君子,孰禁我哉⋯⋯故君子無爵而貴,無祿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窮處而榮,獨居而樂,豈不至尊、至富、至重、至嚴至情舉積此哉!(《荀子‧儒效》)
傳賢不傳嗣
荀子認為人在身份上的貴賤,是可以通過學習來改變的。一個人如果能「積德於身而處之以尊道,如是,則貴名如日月,天下應之如雷霆。故曰:君子隱而顯,辭讓而勝」。這是禪讓政制「選賢與能」的理論依據。荀子「積德而尊」的論述在宗族社會中無疑是石破天驚的,這恰恰和堯帝「傳賢不傳嗣」想法相呼應。這種想法打破了宗族政制的血統論。堯、舜雖亦同宗,但舜從其六世前的遠祖窮蟬起已「微為庶人」,離貴族血統已甚遠;他被選拔,真是荀子所謂「窮處而榮」。
荀子的「富貴唯學」、「積德而尊」的看法,肯定影響了漢儒的政治思想;加上歷史實踐中陳勝、吳廣,劉邦、項羽的揭竿而起大大衝擊了宗族社會的貴賤血統論,「將相本無種」、「布衣可以致將相」到了漢代便成了上下一致的「天下共識」。漢代實行「鄉舉里選」的「舉孝廉」選拔制度,教育上有辟雍(貴族最高學府)、太學(平民最高學府)並設的措施,(參看《後漢書‧瞿酺傳》)很明顯已吸納了荀子這方面的思想。
統治神州2000年的宗族政制
但就整個政治框架而言,宗族思想仍非常頑強,因為這牽涉到當政者的利益。秦始皇統一天下實質是把一個分權的宗族政制變為一個專權的宗族政制,而這種政制正方興未艾。漢興而代秦,也曾想把秦建立的郡縣制改回先秦的諸侯共主制或折中的郡國制,結果政權幾乎難保。
因此即使是曾寫過〈過秦論〉批判秦朝的一代鴻儒賈誼,也只能建議漢文帝強宗族以保江山。賈誼上書說:「高皇帝瓜分天下以王功臣,反者如蝟毛而起⋯⋯夫秦日夜苦心勞力以除六國之旤(按:「旤」同「禍」。),今陛下力制天下,頤指如意,高拱以成六國之旤,難以言智。苟身亡事,蓄亂宿旤⋯⋯萬年之後,傳之老母弱子,將使不寧,不可謂仁。」(《漢書‧賈誼傳》)賈誼的意思是叫文帝不要追隨漢高祖分封功臣的政策,反要繼承秦始皇剪除六國的成果,繼續發展後者所建立的專權宗族政制,否則會禍亂頻生。這個意見被文帝採納了,而這個新的宗族政制往後2000多年中都在神州大地上推行,直到清帝遜位。
(圖片:亞新社)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