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角色

沒有對教育的重新認識,沒有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重新設計、全民努力,就只會在過時的教育體系裏團團轉,不斷重複過時的操作,到頭來教育只會愈來愈糟。
周前本欄論及《仁川宣言》,與去年聯合國大會提出的17項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SDG)互相呼應。教育是第四項(SDG4),目標(Goal)是:「為所有人確保包容、公平的優質教育,並促進終身學習機會」;裏面包括「全民」、「包容」、「公平」、「優質」、「終身」幾個重要的概念。
 
在這個總目標之下,伸展了十個子目標(targets),又在其下設計出43個指標(indicators), 合成可供操作的行動的《行動框架》(Framework for Action)。教育,最後的執行者是教師;前數天,在英國劍橋大學舉行了一個小型峰會,專門討論教師在實現 SDG4 裏面的角色。
 
會議由三個國際組織——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教育國際(Education International,EI)和索羅斯的開放社會基金(Open Society Foundation,OSF)與劍橋的教育學院合辦。這個組合本身是微妙的。
 
OECD 本來是比較中性的發達國家的聯合組織,以經濟研究為核心,但是近年在教育方面崛起,扮演重要國際角色,尤其是 PISA(國際學生成就研究)與 TALIS(教師狀況國際調查),成為教育國際比較的領袖。EI 則是一個教師工會的國際聯會,申明以「推動教育僱員利益、推動優質教育、推動教育公平」為三大目標。
 
OSF 開宗明義推動社會民主開放、政治傾向極強的組織。EI 與 OSF 在教育方面,近年頗為活躍,往往在國際論壇上,刺破傳統觀念的言論。
 
會議只有40人參加,大都是來自各國的工會代表或者是教育組織領袖,也有個別學者。從頭到尾採用互動的形式進行,能迅速知道世界各地對教育發展的看法,尤其是對於教師發展的看法。
 

目標宏大 流於空泛

 
SDG4 的十個子目標,大都是教育體系的大目標,4.1(也是最主要的):務使每一個男女孩子完成免費、公平、優質的小學與中學,而且有可用的、有效的學習成果;4.2:發展幼兒及學前教育;4.3:拓展高等與職業教育;4.4:增加就業與創業能力;4.5:消除性別、種族等歧視;4.6:全民的文字與計算能力;4.7:教育持續發展的基本態度與觀念;4a:改進教育設施;4.b:增加助學金供跨國學習。
 
只有最後一個 4.c 是關於教師的:「2030年之前,顯著地增加合格教師的供應,包括通過國際合作,為發展中國家訓練教師,尤其是最不發達的國家與小島國。」有幾個問題是比較明顯的。
 
一、即使是明確提到教師的 4.c,關注點仍然是教師的數量,雖則 SDG4 的重點是素質與公平。的確,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合格教師不足是一個致命傷。但是(一)如周前本欄提到的比較普遍的「教師缺席」問題,顯然不是教師的專業資格問題;(二)公平的問題,前線教師碰到的最多,也顯然不是簡單的「合格」因素;(三)發達國家面臨的教育危機,完全不亞於發展中國家,這裏卻假設強國可以培訓弱國的教師,看來還是相當陳舊的概念。
 
二、雖然是許多國家參與,並且經過層層的反覆討論得出來的框架,但是裏面似乎沒有注意到社會大環境的變化,很容易予人的感覺還是教育界關起門來的自說自話。比如說,這裏還假設年輕人就業,是他們的能力問題,因此是教育的問題;而沒有注意到就業的機會正在不斷減少,與教育是否努力,並不完全有關係。
 
比如說,文字裏面,還在刻意把大學與職業教育明顯劃分,而沒有注意到許多國家的努力,正是在模糊這條界線。又比如說,談到幼兒教育,還在說 ready for primary education(所謂 school-readiness,準備進入小學),而沒有想到幼兒教育的影響,遠遠超過升入小學;而假如小學教育還是陳舊的,就會讓幼兒教育遭殃。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

程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