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文:〈人類為何會利他〉(〈善經濟──利他、和合、共善〉之十)
自願式的利他
利他精神,不必以立法或政治的方式進行。它應該是人們甘願奉行的一種信念,真心信服的一種價值。如果利他成為硬式規範,將失去它原本的生命力與創造力。利他應當在個人層面自由地體會、創造與實踐。無論是在慈善、經濟、科技,還是政治領域,都應以利他精神重新闡發與建構。
在經濟領域,利他就是善經濟。即經濟活動應以利益他人為主,而非為自己謀私利。近幾年被強調與快速發展的非營利組織,就是由一群有信念與理想的人,致力於為社會做事。
在政治領域,西方政治學假定「人性為惡」的思維,創造了制衡與監督原則,結果製造更多的不信任與政治對立。利他精神的重新闡發,有助於拋棄政治學裏的道德與價值中立,而將利益人群的理想重新建立起來,把政治家的道德感與利他為民的信念重新拾回,才能挽救當今民主政治體制及非民主體制崩潰的危機。
在科學領域,利他精神亦是如此。科技價值的中立性,使得科技既可以造福,也可以造禍。因此,科技發展必須符合利他精神。只有基於利他基礎之上的科學發展,才能真正建立良善的社會道德,從而人類才能免於毀滅的命運,或免於最終被機器奴役的危機。
利他精神的建構應當通過理念的傳播方式,讓大眾深入理解並自願實踐,而非依靠權力手段立法強迫遵守。若利他精神成為硬式規範,就失去並違背利他的核心精神。
利他從自己開始
哈佛大學教授桑德爾(Michael Sandel)提出著名的利益極大化個案:一台工作車失控從斜坡快速滑下,眾人發現已經來不及躲避,眼見這台車會撞上路旁的一家五個人,在那一瞬間,你剛好站在中間的馬路上,如果你順勢推一下這部失控的工作車,它不會撞上這一家人,而是會撞上對面一位中年人。這瞬間,你是推還是不推?你要犧牲五個人,還是犧牲一個人?這是功利主義的命題,我們無法決定究竟誰該犧牲,不只沒有權利,也沒有能力決定。
如果生命的價值能夠簡單地通過數量來衡量,那麼在二次大戰期間,美國參謀長馬歇爾將軍就不會以一個班的士兵去救雷恩大兵。考慮到雷恩一家人已經有三個兄弟都戰死沙場,馬歇爾無法讓這位母親的第四個兒子也因戰而亡,因此派出一整個班的士兵,去把雷恩安全地帶出戰場。為了這個目的,犧牲其他母親的兒子。這樣的犧牲是否值得?
顯然人命的價值無法以數字來衡量,但在經濟學中,卻是以數字來衡量生與死,決定貧與富。比如,一條斜坡過陡的公路每年平均因車禍導致死亡的人數大約15人,而改善斜坡計劃要花費10億元。地方政府由於預算限制無法改建公路。這似乎表明人命不值10億元。
功利主義專門解決這類問題,其模式簡單有效:追求利益極大化,並據此制定政策。在現實社會中,我們總是要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來成就更大的群體,但這是利他行為嗎?利他必須是自發的,不是由他人來決定是否以及誰應當犧牲。選擇犧牲自己而不是決定讓誰去犧牲,這才是真正的利他。
在現實生活中,其實我們無時無刻都在決定着該犧牲誰?去拯救誰?無論是選擇購買哪家的產品,還是其他的種種決定,都有影響了不同人群的命運──一家公司的員工能拿到薪水,而另一家公司的員工可能明天將會失業。這些選擇都是我們無法避免的日常決定。
那麼,善經濟是什麼?消費者選擇對環境、對員工照顧的善企業產品,哪怕因致力於環境保護的產品價格更高,消費者仍然願意犧牲自我的腰包,去支持善的企業,這就是善經濟。
精算自我利益的缺陷
西方經濟學就是利己的經濟學。從亞當斯密以降,就是強調每個人都以私利出發,自然會有看不見的一雙手,做出最好的利益分配,到公共利益的極大化。從亞當斯密的角度言之,利己就是利他。
東方經濟思想強調以利他為本。孔子提倡「己欲立而立人」,老子主張「善利萬物而不爭」,佛陀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都是以利他為本。
當代經濟學者逐漸提出修正亞當斯密的自利即利他的理論,逐漸發展出互惠、利他模式,以解決人性自利所產生的衝突。其中,博弈理論最為著名。
博弈理論認為,合作才是雙贏。威廉·龐士東(William Poundstone)的《囚犯的兩難》(Prisoner's Dilemma)和大衛·麥克亞當斯(David McAdams)的Game Changer都是從博弈模式出發分析了合作的重要性。兩個囚犯若能默契合作,對彼此都最為有利。這種合作不是基於愛與利他,而是精心計算自我利益下的模式,這種思維屬於「自利式的利他」。
美國的羅伯特.愛克斯德(Robert Axelrod)與漢彌爾頓合作的《合作的進化論》(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一樣採用博弈理論,探討互惠模式,指出不背叛對方對雙方的好處最大。
然而,如果結果不利於任何一方,這博弈理論或其衍生的賽局理論及囚犯困局理論都會失效。互惠是基於自利而行使之,只有結果好,這一理論才有效。
博奕理論解決不了人性的弱點。面對利益衝突,當不利於自己時,人們往往就不會選擇利他。這種基於人性基本反應的行為不會產生真正的利他精神。
真正的利他必須基於愛和勇氣,願意自願讓出部分利益,以成就更大的群體利益。這種出讓必須是自願的,不是強制的。當每個人都有這種主動的利他精神時,最終人人都得利益。
〈善經濟:利他、和合、共善〉之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