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底,正當我籌備資料撰寫「藏富於美」一系列文章之際,豈料接到嘉華和銀河集團主席呂志和博士仙逝的消息。儘管享壽95歲屬於喜喪,但他的離世對於我這個十幾年的舊伙計而言,內心仍難免感到不捨與萬般感觸。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待人處事上,他秉持的經商和為人處世的態度,都讓我在移居新加坡多年後深深銘記。
老人家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但說起企業管理心得,言簡意賅,非常貼地。這輩子最記得的四個字,就是他經常說的:「保證真嘢!」
四字真言的精神
當年我們企業事務部負責各種大型活動,呂博士最喜歡在會場展示在世界各地發展項目的圖片。各種地產項目不管是完成平頂也好,起到三樓也罷,實地照片真實呈現,公開透明──旨在讓大家看到, 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絕不偷工減料!
這四字真言的精神在我接下來的人生道路上,慢慢地發酵。我並沒有察覺自己已被潛移默化,直到幾年前開始接觸寶石,不管老花眼有多困擾自己,也要下定決心在顯微鏡下把寶石裏裏外外搞個明白,才頓然醒覺老人家的這個信念不經不覺影響了我。
這一個追求「保證真嘢」的心路歷程,在我開始自己創業後更有另一番體悟。每每收到私人訂製首飾的委託,除了再三檢驗石頭和鑑定證書內容,更會向客戶清楚交代寶石的優缺點,再送鑑定所複檢,甚至曾經在比對過程中,發現過國際著名的寶石鑑定所,發出的證書也存在誤差。
另一個讓我難忘的,就是呂博士在重要場合必然會慎而重之的佩上一枚翡翠胸針,記憶所及應該是馬頭設計。那一抹溫潤的翠綠在他領襟上,與主人一起見證無數歷史時刻!當年的我,哪知道什麼是帝王綠翡翠,但美麗的東西自己會說話,即便是叱咤風雲的商界領袖如他,用翡翠飾品點綴衣著顯得格外典雅,毫無違和感!回想起來,呂博士佩帶翡翠胸針的記憶,或許早已在我腦海埋下啟蒙的種子,等待適當時機開花結果。
今天,我愈發能體會到珠寶奢侈品的定義──它遠超越增值與保值的估算,是佩戴者和贈送者表達感情、價值觀、精神永續傳承的載體,這些才是最無價,最不可取代的東西。
浪漫的寶石學?
許多朋友一聽我離開企業傳訊行業學習寶石鑑定,都感到很好奇。寶石學(Gemology)似乎是個神秘、高門檻又很niche的學科。於我而言,從與人交流的傳訊工作退下,到選擇與石頭對話,那是人生走到某個階段需要靜心沉澱的過程。
坦白說,報讀寶石學,最初純粹是被色彩繽紛的寶石及相關一堆浪漫的情懷所傾倒。直到正式上課,才了解寶石學其實沒那麼浪漫。它理性科學的部分,彌補了我以往習慣用文字工作的侷限。
例如,寶石從地底下被挖掘出來,我們如何知道它究竟是寶,還是石頭?要準確的判斷它的DNA,寶石學家就必須掌握地質學、物理、化學、光學等知識,並熟練操作各種鑑定儀器,才能憑着它的產地、種類等進行系統性的評估。
看到這裏,你也許已經感受到硬知識的枯燥無味。但這些皆為基礎。由於寶石還必須經過設計師與工匠的合作、才能蛻變成美麗的珠寶首飾,你還得對美學、時尚和國際珠寶品牌有一定的涉略。倘若客戶手上有長輩留下來的古董首飾,或收藏級的藝術珍品,你就得進一步了解不同年代珠寶設計的歷史發展。可以說,寶石學是跨領域的綜合學科。
學習寶石鑑定訣竅:多看
當然,整個寶石學最具挑戰的部分,還是在實驗室裏面。要獲得國際認可的寶石鑑定師資格需要經過非常嚴格的培訓與考核。學員不僅要掌握紮實的理論基礎,還需完成至少500顆各類寶石的鑑定才有資格參加考試。
然而,長時間使用各種精密儀器檢測寶石,絕對是一個非常耗神的過程,平均一顆寶石需時20分鐘,500顆就是1萬分鐘、166個小時!對初學者來說,一開始可能要反覆摸索一個小時才能完成一顆寶石的鑑定,可想而知對眼力和專注力的考驗有多大!
你也許會問,為什麼要500顆這麼多?其實,寶石鑑定的訣竅只有一個,就是訓練眼睛、多看。所有的寶石學院都會要求學員把握上課時間,盡量多看寶石,加強對顏色、淨度等的訓練,看得多了,自然能分辨不同寶石的微小差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寶石鑑定對犯錯是零容忍,99分也算不及格。試想想,把假的看成真的,或者把真的當成假的,誤判的後果會怎樣?到時就不僅是經濟損失,還可能引起法律糾紛。
接下來的幾期,我會在本欄與大家繼續探索寶石閃閃發光的世界,包括如何評估寶石、流行趨勢、鑽石與彩色寶石的前景等等,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