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9至22日,在韓國仁川舉行了一個世界教育論壇,《仁川宣言》為全世界提出今後15年的教育願景。這個目標,後來納入同年9月25至2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是17項發展目標的第四項。
2000年,聯合國曾經聯同各個主要國際組織,提出「千禧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當時有八項:消滅極端貧窮與飢餓、實現普及初等教育、促進兩性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降低兒童死亡率、改善婦產保健、與愛滋病、瘧疾和其他疾病作鬥爭、確保環境的可持續能力、制訂促進發展的全球夥伴關係。當時的目標年是2015。
15年很快過去。2013年開始,各個國際組織開始研究後2015年的計劃。結果得出17項目標,目標年為2030。這17項分別是(1)消除貧困、(2)消除飢餓、(3)良好健康、(4)優質教育、(5)性別平等、(6)清潔食水與衞生設施、(7)可持續能源、(8)就業與經濟增長、(9)創新與基建、(10)縮小不均、(11)可持續城市與社區、(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13)氣候行動、(14)水下生物、(15)陸地生物、(16)和平與正義、(17)促進目標實現的夥伴關係。比較起來,2000年的千禧發展目標,每個比較細,或者說比較聚焦;2015年的目標比較粗,也有人說比較難以界定是否達到目標。
教育目標 不斷演化
在教育方面,一直與這些目標並行發展。千禧發展目標比較鮮明聚焦,就是「到了2015年,世界各地兒童,不論男女都能完成小學教育」。這個目標也是1990年宗迪恩(Jomtian,泰國)開始的「全民受教育」(EFA, Education for All)和2000年達喀爾(Dakar,塞內加爾)達成的「全民教育宣言」的繼續。從2013年開始,各地的國際組織就教育目標展開地區會議(亞太區在曼谷),然後是全球的教育會議(達喀爾);在聯合國大會之前,就召開了仁川大會。
全民普及小學教育這個目標,由來已久。早於1960年代初,就在非洲的亞的斯亞貝巴、拉丁美洲的利馬、亞洲的卡拉奇,分別舉行了普及教育的大會。當時大家雄心勃勃,誓言要在20年內,在全世界實現九年義務教育;20年很快過去,到了1980年代,的確有許多國家的教育得到普及,但是國家之間的差距卻愈來愈大,經濟不發達的國家,小學入學率仍然很低,因此才有宗迪恩的會議,重新振作實現普及教育的目標。
筆者沒有參加宗迪恩1990年的會議,不過參與了當時作為背景研究的項目,也參加過在墨西哥召開的一個預備會議。當時的確有點振奮人心,大家摩拳擦掌,決心大幹一番。
不過,這種振奮好像很快就洩氣了,因此才有2000年的達喀爾會議。回想起來,有點救亡的味道。達喀爾會議的結果,倒不是有什麼新的目標,而是對於實施的過程有了一些新措施。突出的是,出現每年一期的《全球監察報告》(Global Monitor Report),報道每個國家步向全民教育的進度。另外一樣是組成「快線行動」(Fast-track Initiative),由國際資助機構與一些民間基金組成聯盟,向亟需的地方重點注入資源。剛好碰上千禧發展目標,於是成為國際發展大潮流的一個支流,也是一個比較活躍與持久的重要支流。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