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行28載  扶貧志未改

毅行者已經成為我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我有不少得着,包括贏得珍貴友誼,體驗團隊精神及考驗意志和實力。

我曾經於2017年第21次完成毅行者後寫了文章,分兩期刊登,題目為〈21屆毅行回顧與前望〉〈聚沙成塔,繼續前行〉。我又於今年年初寫了〈毅行27年愛恨互交纏〉一文。今次這篇文章的主旨,是總結我28年的參與和展望,也分享我對今年在惡劣天氣下舉辦毅行者的經歷和意見。

原班人馬  雨中出發

今年是第40屆毅行者,我第28次參加,隊友是去年原班人馬 Pinky、Simon 和 Carlos。

賽事於11月15日起步。早一天還掛8號風球,是天文台紀錄中最遲掛的8號風球。天氣預報是早上有雨,午後雨勢逐漸緩和並轉晴。豈料差不多全日下雨,16日和17日則時晴時雨。

我隊屬於上午9時30分出發的一批,起步時下着細雨。沿途路面甚濕滑,馬路以外滿地是泥漿。第一段上落西灣山時已感吃力,怎知第三段初的牛耳石山和第三段末的雞公山,情況愈來愈惡劣,一山還有一山難。落山時有如滑雪,每一步都要先選擇有石可踏或斜度較低的落腳點。所花氣力約為正常三倍,除了一般跑山,還要費力盡量避免滑倒和把行山鞋從泥漿拔出來。沿途見到不少人跣低,自己雖然有無數次勉強及時平衡身體,但最終也跣倒四、五次。除了滿身泥濘,更苦惱的是滿手泥漿,雨水和汗水流入眼睛也不能用手抹走。

西灣山路面狀況。
西灣山賽段路面狀況

量力而為  暫退避危

到達第三站水浪窩,比正常速度慢了約3小時。吃過太太支援的晚飯後,再度出發。行了3公里,來到馬鞍山腳,還有10公里才是下一站基維爾營,我當時已很疲累,心想如果登山,只會是龜速;落山時如果再跣倒,因體力已下降,受傷的機會甚大。正在猶豫是否上山,隊友對我說:「退出也不是壞事。」幾番內心掙扎後,我決定離隊。三位隊友繼續行程。

隊友抵達每一個站,都比之前預計的遲很多。我回家稍休後,和太太先在大埔道支援隊友,再到第八站荃錦坳支援,接着我重返隊伍,和疲憊不堪及睡意朦朧的隊友一起走第9和10段。我沿途高歌以振奮軍心。隊伍完成時間為 42:55:00,創造了比以往最慢一次多近6小時的新紀錄,也是隊伍首次在第三天才走畢全程。我自己共行了近三分二路程。

行山鞋的狀況。
從泥濘中拔出來的行山鞋

兩晚不眠  勇往直前

隊伍能夠完成賽事,有賴隊友於筋疲力竭下仍然堅毅不屈、意志高昂、勇往直前。除了感謝太太最可靠的支援外,更要感激兩位好友Daisy和Cindy,先後陪行初段,再一起陪行第9和10段,本來預計隊伍在黃昏就會在荃錦坳起步,結果要延遲到近晚上10時,她們仍不辭勞苦,陪伴我們行通宵,給予我們極大的鼓勵。

希望大家能透過以下簡單的詩,感受到一個不平凡經歷中的堅毅精神和珍貴友情。

毅行廿八載,扶貧志真誠。
天氣甚惡劣,密雨下不停。
地面皆濕滑,滿途是泥濘。
落山似滑雪,步步要為營。
跣低好幾次,成個醬鴨形。
力竭暫離群,隊友走全程。
良朋伴同行,珍貴是友情。
後段再加入,大功終告成。

水浪窩晚飯後,有兩位隊員已換鞋,從大家的腳部,可知戰況之激烈。
水浪窩晚飯後,有兩位隊員已換鞋,從大家的腳部,可知戰況之激烈。

參加毅行  考驗潛能

今年100公里路程的參加者2916人,完成全程的只有2022人,完成率70%比以往任何一年低,但亦包括視障人士及輕度智障和有自閉症的人士。至於今年特設的「40周年限定版」,起點同樣是北潭涌,終點則是基維爾營,是沿線唯一適合的選址,路程其實是47.5公里,比宣傳的40公里長頗多;參加者有1224人,完成路程的只有581人,不足50%。短程的完成率反而更低,原因是大部分參加者是初試啼聲,經驗不足卻遇上異常的惡劣天氣,可見今次行程的艱難程度。

賽事途中,我不時和遇上的參加者交談,當他們知道我是第28次參加,都問我今次是否最艱難的一次,我的回覆是比以往最難的一次,難度是雙倍以上,如果今次能夠完成,日後再參加就會得心應手了。

在荃錦坳與兩位陪行好友準備再出發。
在荃錦坳與兩位陪行好友準備再出發。

臨時改期  機會太微

沿途偶爾聽到一些怨言,怪責主辦者在惡劣天氣之下,仍然繼續舉行活動,理應改期。其實根據11月14日的天氣預報,11月15日會是上午有微雨,之後天氣就會逐漸好轉,如期舉行活動絕對合理。此外,改期談何容易呢!活動涉及多個政府部門和機構的義工,他們要預先安排好自己的其他工作與活動,撥出時間來支援毅行者,難以找到另一個替代的日子重新安排。況且香港的大型活動甚多,接下來的週末都沒有空檔。舉例來說,機場三跑的工程完成後,要在啟用前舉辦長跑,在選無可選下才選了11月17日。我認識的一些毅行朋友,因在三跑賽跑的機會是絕無僅有的,所以明知完成毅行者後會甚為疲倦都報名。豈料完成毅行者的時間超出預算,未能及時去領取選手包,所以錯過了千載一時的三跑活動 。

面對挑戰   臨時應變

要籌備一個牽涉過萬人包括境外報名人士的活動絕不簡單,即使選擇終點和頒獎地點也不容易,大家從近年這兩個地點多次更改可以猜想得到。我和樂施會毅行者的主管和工作人員有緊密聯繫,明白他們辦事的認真和勤奮,也樂於徵詢資深毅行者的意見。多年來,主辦者曾經歷幾次重大考驗。

2013年,大浪西灣的村民,因不滿當局建議把土地納入郊野公園規管範圍,在沒有通知主辦團體樂施會下,突然在舉辦毅行者當日封村。大會臨時決定取消在西灣村內的第一個檢查站,參加者從西灣山下山,到了吹筒坳後,不落西灣村,而是轉左上西灣路,再經北潭路直接前往北潭坳的第二個補給站。賽事順利進行,更奇蹟地總長度仍維持在100公里左右。樂施會能在短時間內決定,而各輔助機構能配合及順利執行新的安排,讓一個涉及過萬參加者和支援人士的活動可以如常舉行,令人讚不絕口。

在2000年,起步天氣良好。大部分參加者為了減輕負擔,沒有携帶大量預防裝備,怎知天氣突然變差,氣溫急降10多度兼下雨,大會發現部分參加者出現低溫症早期徵狀,在賽事舉行了30多小時後,基於安全理由,決定腰斬活動。受影響的最後一批參加者雖然人數不多,但大會要毅然作出決定,殊不容易。 

安排毅行者如此大型活動並非一片坦途,除了改道和腰斬賽事,也曾試過取消活動和改成虛擬模式。2019年,由於社會運動造成交通混亂,毅行者活動在最後關頭被迫取消。而在新冠疫情期間,為了避免人群聚集帶來的風險,活動採用虛擬模式,參加隊伍可在一段指定的日子內,自選時間,一次過或分二至三次完成100公里路程。分兩次行無須搏到盡,對我和大部分人來說,輕鬆得多,不過有些人會覺得未夠挑戰了。至於2019年,雖然活動取消了,我和隊友仍然如期出發,完成行程及籌款扶貧。

大功告成。
大功告成。

璧合珠聯  毅行成全

藉此機會,和大家分享毅行者比賽以外的趣事。兩位前隊友的姻緣雖然並非由毅行者撮合,卻是和毅行者有關連,可以作為茶餘飯後的閑談佳話。其中一位第一次和現時太太有較詳細交談,就是邀請她贊助參加毅行者,自此情投意合,終於結成佳偶。另一位前隊友則在首次和伯母會面時,談到自己曾幾次參加毅行者,伯母認為參加毅行者的都是有毅力的好男兒,得以順利過關。

分享經驗  堅持信念

總結我帶領HKUGA團隊參加毅行者28年,高峰時曾經有4隊,先後共有79人加入,籌得款項總額超過700萬元;而我個人籌款總額超過498萬元,贊助人次接近1.9萬;今年籌得的善款更是退休13年以來最高。這些不尋常的紀錄,每年刷新,主要是有不少忠實擁躉,了解我是真心助人,長期支持,明白我凡事都竭盡所能,創造紀錄只是希望成為模範角色,以激勵更多人效法,取得眾志成城的效果。

我曾經多次在活動期間,因為太辛苦而說明年不會再參加,結果唔䎺又䎺。但今年早在活動之前,我已預先宣揚不會再連走100公里。我自知隨着年紀漸長,體力下降,不希望讓身體承受過大壓力,亦不希望隊友一旦因我退出,只能取得個人證書而非團體證書。我在60歲至70歲之間,跑馬拉松以4小時為目標,結果有6次達標;但70歲之後,我已經把目標修訂為5小時。不過,我明年仍會帶領後輩操練,分享經驗,並以陪行者參與賽事,陪伴正式隊員走最初幾段和最後兩段,既會在起點出發,也會到達終點,只是中間會回家休息,恢復體力後再度陪行。我仍然會如常籌款,相信大部分朋友仍然會繼續支持我。

毅行者已經成為我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我有不少得着,包括贏得珍貴友誼,體驗團隊精神及考驗意志和實力。希望更多人會參與這項活動,可以是參加、籌辦、支援和贊助等,按自己的能力去盡情發揮,讓這個產生於香港的國際品牌發揚光大,也讓更多有需要的人士得到幫助。 

作者簡介

關錫堯,中學就讀於伊利沙伯中學,長記校訓「修己善群」於心,擇善固執。1974年於香港大學工程系畢業後,加入政府為見習工程師,在服務水務署35.5年期間,贏得逾230個獎項,包括十次最佳男子運動員。2011年退休時是總工程師,獲同事尊稱為水務署百科全書及水務鐵人。關錫堯熱愛運動和熱心公益,具備無比的幹勁和毅力。自1971年第一屆百萬行開始,他每年最少參加百萬行一次,至今參加了53年。他於1971年首度參加吐露港渡海泳賽,至今約參加過超過100次各項長途泳賽。他於1977年參加全港首屆公開馬拉松,至今未有間斷,目標是要跑足50年全馬。他自1972年開始捐血,至今總共捐了203次全血,成為香港的全血捐血王,會繼續捐血至紅十字會不再接受他捐血。他於2022年因為恆常捐血的貢獻,先後獲頒感動香江和香港精神獎兩個獎項。2024年是他第28次參加毅行者,28年來,他累積籌得超過498萬元善款。認識關錫堯的人,都尊稱他為「關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