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愁河的浪蕩漢子──記國寶級藝術大師黃永玉先生

黃永玉繪畫沒有受過正式訓練,他認為藝術沒有新舊技法之分,最重要是美,能令觀眾產生共鳴。傳統中國畫家使用毛筆,他則兼用其他工具。中國人喜歡留白,但他的作品畫面總是顏色繽紛,留白空間非常少。

我國殿堂級藝術大師黃永玉先生於2023年6月13日走了,喜歡他的朋友都有點突然,雖然知道他年事已高,健康一般,近日接受訪問都躺在梳化上,但聽到這個消息都有點傷感,祝願他能夠早登極樂。

無師自通 造詣高深

黃永玉,原名黃永裕,生於1924年8月9日,湖南湘西人,屬於土家族,曾用筆名「黃牛」、「牛夫子」發表作品。他幼年家貧,生活清苦,13歲到廈門集美學村求學。因為抗戰輟學,只讀兩年就去了上海,沒有完成正規教育,名字是表叔──著名文學家沈從文──改的。

黃永玉天資聰穎,非常喜歡木刻版畫藝術,無師自通,自學成名,有高深的造詣!成名作《阿詩瑪》(1955)和《春潮》(1961)均表現出非常深厚的功力,雕刻非常細緻。《阿詩瑪》表現出少數民族的艷麗氣質;《春潮》表現出滾滾浪潮、漁夫捕魚的張力,令人擊節讚賞!

大師成名特別早,當年只有30多歲。由於這些特別成就,被徐悲鴻破格錄用,獲邀到北京中國美術學院任木刻版畫老師,是當年最年輕的講師之一。

1942年,黃永玉在江西認識了張梅溪, 兩人相互吸引,惺惺相惜,後來張梅溪成為了大師夫人。張是將門之後,雖然嫁一個窮小子,但這段姻緣也成為一時佳話。他們相知相守超過大半個世紀!

大師和香港 淵源深厚

被譽為「畫壇鬼才」的黃永玉,真是多才多藝,無論是木版雕刻、詩書水墨、油畫藝術都有很高成就。他認為自己文學和雕塑成就最高,繪畫只是排行第四,在木刻藝術之下。

大師和香港的淵源深厚,1948年他來到《大公報》任職插圖員,同一時間金庸也來報社當編輯,梁羽生當時也在《大公報》任職,三人惺惺相惜,後來各自闖出名堂。大師來香港工作5年之後,1953年沈從文提議他回到北京發展,受聘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文革期間,他受到不合理批評,但他天生豁達,因此捱過難關。

闊別多年,1988年黃永玉重臨香港工作和生活。在新環境之下,他繼續努力創作,作品曾經在香港大學博物館和香港藝術博物館展出,獲得非常高的評價。

黃永玉作品之一。(利園Facebook圖片)
黃永玉作品之一。(利園Facebook圖片)

色彩強烈 格調高雅

黃永玉繪畫沒有受過正式訓練,他認為藝術沒有新舊技法之分,最重要是美,能令觀眾產生共鳴。傳統中國畫家使用毛筆,他則兼用其他工具。中國人喜歡留白,但他的作品畫面總是顏色繽紛,留白空間非常少,書畫感覺比較隨心,有非常強烈的個人風格,格調卻十分高雅,不入俗套。

他豁達開朗,活像個老頑童,標誌就是黑漆煙斗。為人風趣幽默,有一點玩世不恭。90歲還在北京開着紅色的開篷跑車,瀟灑走一回,不像一個老人家。每天熱愛生活做自己喜歡的事。他的優秀作品有:水墨畫《墨菏》、《天問》;壁畫《祖國大地》;木刻作品《春潮》、《阿詩瑪》、《貓頭鷹》,以及1980猴年郵票等等。

大師真的走了,正如他所說「活得太累了!」99歲也算天年了,我們想起他的時候,看看天看看雲就好!我相信大師會在天上守護着喜歡他的朋友。

李大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