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韌性為本 構築教育未來」為題的一丹獎峰會,緊接頒奬禮於12月9日舉行,雲集教育專家和學者交流心得,探索各種創新方法培養抗逆力。四位一丹獎得獎者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傑出榮譽學者Wolfgang Lutz教授、戰火中的兒童聯盟(War Child Alliance)研究與發展總監Mark Jordans教授、聯盟「學不容緩」(Can’t Wait to Learn)項目實施主管Marwa Zahr及項目總監Luke Stannard分享經驗,幫助學習者、教育者和教育體系應對瞬息萬變的世界。
韌性來自希望
一丹獎創辦人陳一丹博士表示:「如今文明與科技交互發展,衝突與融合交織,我認為韌性來自希望。這種希望驅使我們追求更高的價值與更美好的生活,讓我們在面對挑戰時始終不輕言放棄。」他認為「韌性是教育未來中不可或缺的特質。我們需要先培養個人抗逆力,才能構建一個具韌性、持續發展的社會。」
全球四大挑戰威脅教育質量
英國外交聯邦事務及發展部教育、性別及平等事務總監兼性別平等特使Alicia Herbert在主題演講中表示,面對變幻莫測的未來,必須系統地培養教育中的抗逆力。她解釋:「優質的研究和實證日益增多,揭示如何提升低收入地區學生的學習成效,但當前的首要任務是確保這些措施融入政府體系,並能大規模、可持續地推行。加強有效投資固然重要,但金錢並非萬能。要實現持久的變革,關鍵在於透過合作提升個人、 教育者以至整個系統的韌性。」
Herbert強調,教育的關鍵不僅是提供知識,而是培養一種能夠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韌力。「我們正在面對四個重大挑戰──疫情、氣候變遷、衝突和保守主義。這些挑戰共同作用,嚴重影響了教育的質量,特別是對於邊緣化的兒童和青少年來說,我們必須採取行動來解決這些問題。 」
她又指出,「要改變教育體系,我們需要更加重視基礎教育的投資,特別是在早期兒童教育上。因為這不只是關於學習,而是關於建構整個社會的韌性,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在未來的社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應對氣候變化 須投資人力
今屆一丹獎四位得獎者對談,Lutz教授強調,教育有效加強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應對氣候變化不能單靠基建發展,更需要投資人力資本。Lutz教授多次強調女性有受教育權,而提升女性教育對提升社會韌性、改善家庭健康及促進經濟增長有深遠的影響,能有效改變社會結構,並在面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挑戰時發揮關鍵作用。他表示:「教育確實主導了人口結構變化對經濟的影響。教育的提升促進了經濟增長,並且對應對氣候變化等挑戰至關重要。教育的好處不僅體現在經濟層面,還與公共健康、韌性以及治理質量密切相關。」
「學不容緩」獲納入教育體系 擴大影響力
戰火中的兒童聯盟團隊指出,旗下的「學不容緩」(Can’t Wait to Learn)教育科技項目不僅為受衝突及氣候影響的學童提供優質學習機會,更希望透過學習提升他們的身心健康和抗逆力,讓他們盡量保持生活常態和對未來抱持希望。
項目實施主管Marwa Zahr描述在烏干達為未能入學的孩子提供了學習支持。「最近,我們與政府合作,將『學不容緩』整合納入常規的教育體系,這樣孩子們能繼續接受常規教育,而項目則作為補充,為教師提供更多空間,專注於需要更多支持的學生,並幫助學生按自己的進度學習。」Zahr認為這種方式得到了當地的高度認可,並且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在閱讀和數學方面的學習成果有了顯著提升。
Zahr還強調,該項目已經交由當地政府繼續推行,並將在全國範圍內進一步擴展。她補充道:「我們已經開始了制度化的進程,並與不同的教育部門密切合作,最近,這一項目也得到了監測與評估部門的關注,未來我們希望能將『學不容緩』納入教師專業發展的培訓體系,進一步提升教師的能力。」團隊強調,教育科技項目成功的關鍵在於與兒童、合作夥伴及教育部攜手合作,使學習內容切合當地情況,同時提升教師能力。
信任和自主是教師建立韌性關鍵
另外,多位曾於疫情期間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也分享了心得,探討如何裝備學習者,讓他們能夠建立自信,應對不斷變化的未來。
澳洲新南威爾斯教育局前局長Adrian Piccoli探討教師可如何參與教育變革,強調需要營造正向、友好的環境,支持教師發展個人情感及與社群互動的能力。創造足夠的空間才能讓教師發揮更重要的角色,一同構築強健的教育體系,教師亦可從中得益。
教育促進社會更具韌力
一丹獎基金會全球事務總監Lucy Lake總結峰會時強調,教育不僅是培養個人及社會韌性的關鍵,還能提升社會適應力。她引用了多位專家的研究成果指出:「教育對於應對氣候變化、衝突及其他挑戰至關重要」,尤其是對於貧困地區和女性教育。因此,社會應該集中力量,確保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並使其成為所有人都能共享的資源。
她表示:「要增強教育抗逆力,除了需要公共資金支持,我們每人都擔當着重要的角色。教育未來人人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