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三大火車頭──投資、貿易及內需近年面對嚴峻挑戰,中環資產投資基金(CAI)行政總裁兼投資總監譚新強表示,過去幾年政府打壓民營企業,嚴重影響企業家和投資者的信心,導致投資和需求不足,但不能靠大水漫灌,需要從根本上提振人民的信心。
「一個國家的發展不是炒出來。」對於中央在國慶節期間祭出「放水」大招,譚新強並不以為然,他相信市場仍是最佳分配有限資源的方法,效率遠遠高於計劃經濟。
他認為,以前是國家借錢給人發展實體經濟,明言不可以炒股,現在是國家放水給券商和保險公司,但講明借錢要用來炒股,以為這樣可以刺激經濟,當上個月金融反腐正雷厲風行地進行,金融界仍猶有餘悸,令人無所適從。
「當你大肆整頓金融行業,不少銀行家和基金經理鋃鐺入獄,還向他們追討多年已發放的花紅獎金,如今政府又說金融乃國之重器,還要借錢給他們炒股‥‥‥」譚坦言,銀行家和基金經理輸了錢是要上身,賺多了卻要回吐,因為他們人工已被設定上限,整件事根本不合常理。
批評政府「輕市場,重計劃」
他批評中國政府「輕市場,重計劃」政策是經濟下行的原因之一,一個極差的副作用就是資本市場失效,由於缺乏合理回報的投資渠道,迫使中國人民絕大部分資金投入房地產,逐漸形成巨大的債務危機。
中央原本寄望「新三樣」能填補房地產空下來的增長空間,但事與願違,對於政府近期密集地出台大系列刺激經濟的措施,譚說一來經濟下行壓力山大,年輕人失業率高企,聽說內地應屆畢業生的失業率高達六成,香港年輕人失業率亦非常嚴重。由於疫情關係,人浮於事,很多學生寧願繼續學業,累積了數屆畢業生令年輕人失業問題更為突出。
過去幾年,嚴打民企的政策嚴重影響企業家和投資者信心,導致股、債、房地產等資產價格的崩塌,而財富收縮的效應,加上失業率高企,最終令國民消費降級,有效內需不足。
提振國民信心 營造商業友好環境
如何緩解信心不足引發的經濟危機?他說,首先是提振國民的信心,讓錢和人都安心留在國內,並且對外開放更多行業,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真心保護和支持民企發展,只有民企才能創造最多的就業機會,單靠國企是不足夠的。
譚並建議中國應逐步開放資本帳,此舉並非要挑戰美元霸權,只是政府彰顯對人民有信心,對制度有信心,現在政府堵塞資本外流愈來愈嚴,會形成惡性循環。眾所周知,大部分中國能賺錢或比較成功的人士中,七至八成都想移民,人人都想走資,這情況是非常不健康。
「政府不開放資本帳,明面想是不想給熱錢進來投機人民幣,避免外資收割中國人的韭菜,但實情是擔心開放了資本帳後,出現數萬億元內地資金外逃。」所以,他認為政府未雨綢繆,設法先化解走資壓力,然後有序開放,例如每年5萬美元的換匯額度,可以未來每年遞增數千或一萬美元。
和平年代 購買力就是影響力
開放資本帳還有很多另類的好處,例如可以減少中國對外貿易摩擦,以及挑戰美元霸權地位。
譚指出,現在無論是發達國家或全球南方都批評中國進行不公平貿易,理由是人民幣匯價遭人為地壓低了七成,這是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的。如果有序開放資本帳,人民幣匯價應該升值,中國的購買力也會大幅提升。
在和平時代,國家的購買力就是外交的影響力。國家當然要富國強兵,但備戰不是為了發動戰爭,中國崛起就是和平崛起,長期處於備戰狀態,但因此弄到自己一窮二白,反而令國民失去信心,甚至影響國家整體的戰鬥力。
譚坦言,大家天天高喊美元霸權即將潰敗,說它無度印鈔,債務已經增至36萬億美元,叫大家不要信任美元,但2008年量化寬鬆(QE)救市措施出台至今,美匯指數上升了三成,為何無度印鈔仍不跌反升,因為沒有其他資產能替代美元,所以要讓人民幣真正國際化,才能挑戰美元的霸主地位。
譚新強將擔任灼見名家十周年論壇嘉賓,屆時會出席論壇分享。專訪全文亦將刊載於論壇上派發的特刊。有興趣的讀者歡迎購票:https://www.master-insight.com/?p=424456
十周年專訪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