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建築作品,與所在環境產生連結──嚴迅奇、朱海山、龍炳頤對談

嚴博士認為,建築是要解決問題,但要將解決問題提升到藝術的境界,才是最難的。建築師行業也是愈來愈困難的,因為有太多挑戰性的因素不斷出現。

承接上文:建築是一個藝術家,但不只是一個藝術家

香港珠海學院理工學院院長朱海山教授指出,香港的天際線舉世聞名,城市肌理有機與無機性共存,內容豐富,從建築和城市設計角度來看,這些香港的城市景觀相信或多或少都啟發了建築師在設計上的巧思。他認為,嚴迅奇博士在作品裏,如花旗銀行大廈、樂富中心、國際金融中心甚至香港政府總部等等,都無形中將香港這座城市利用建築串連在一起,完成了觸達城市的媒介。

香港舉世聞名的天際線,從建築和城市設計角度來看,這些城市景觀啟發了建築師在設計上的巧思。(Shutterstock)
香港舉世聞名的天際線,從建築和城市設計角度來看,這些城市景觀啟發了建築師在設計上的巧思。(Shutterstock)

建築作品自我發聲  無形成為香港特色

龍炳頤教授提及嚴博士在中環花園道的作品──花旗銀行大廈(現名冠君大廈),這棟1992年落成的建築,是香港80年代修改《建築物(規劃)規例》後,第一批採用高架地台並引進環保設計的智慧型商廈,龍教授深為這棟建築的力量所折服:「一望上去整塊玻璃帷幕,但在中間有一個很小的陽台,只種了一棵樹,詩意兼具霸氣,在鬧市裏能夠做一個這麼有詩意的大樓殊不簡單的。」這棟建築在1995年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頒授銀獎,以表揚其卓越的建築設計。

「龍教授提到花園道那個大樓,其實也是希望利用這個建築,將這個區域原本斷截了的一些地方如香港公園、聖約翰座堂連接在一起。利用建築的框架,讓人在穿梳行走時多一些選擇。」嚴博士回應補充流通和整合功能。而朱教授認為,花旗銀行大廈這個項目某程度也代表了嚴博士本人,從不多言的他利用建築物本身的高低錯落,在城市裏默默為行人建了一個四通八達的網絡,讓建築物本身無形中也成為了一棟具有香港特色的地標。

嚴迅奇博士作品之一:花園道3號花旗銀行大廈。(Shutterstock)
嚴迅奇博士作品之一:花園道3號花旗銀行大廈。(Shutterstock)

嚴博士說,他參與的每一個項目,其實都有一個主題。他回憶剛出道時參與的九龍塘中心(現名建新中心),這棟1980年興建、1981年落成的大樓是九龍塘第一個商場。「其實這個建築是一個商場,如何讓這棟建築在那個區域具有代表意義?所以我採用通井式設計將商場內兩個不同高度的出入口連結起來,同時設計了樓高兩層的螺旋形樓梯方便訪客上落,並且將商場食肆與家居中的廚房意象連接起來,讓這棟建築與九龍塘居民產生一種內外俱在的連結。」這棟獲建築雜誌稱為「超時代感」的建築物,於1981年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年獎優異獎。

建築是要解決問題,但要提升至藝術境界

朱教授提及大學時期曾在嚴博士設計的青年旅舍留下難忘回憶,有如迷宮般環環相扣的設計讓他覺得甚為有趣。嚴博士回憶當年設計青年旅舍的初心,「青年旅舍的目的是為了讓年輕人更加方便和容易欣賞大自然,所以在構思時便想:如何讓建築物與大自然融合,讓住在裏面的人可以更加欣賞大自然?所以在望東灣及白沙澳青年旅舍做了很多有趣的設計,目的就是希望來訪者通過建築物能跟大自然有更多連結。」

嚴博士認為「建築是要解決問題,但也是要將解決問題提升到藝術的境界,這才是最難的。」龍教授有感而發地說:「有時很可惜,學生在校園來去匆匆,無法真正靜下心來體會校園建築帶來的意義。譬如我們現在身處的圖書館,是一個很舒服自在的地方,卻鮮有人感知,圖書館除了是圖書館,身處其中時,可曾體會當陽光透過天窗照在牆壁、地上,那層層灑落、明暗交錯的光影,有如音樂節奏般動人。」

2017年香港珠海學院建築課程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HKIA)及建築師註冊管理局(ARB)認可,成為第三所擁有「一條龍(本科及碩士)專業認可的建築學院。(圖片:香港珠海學院提供)
2017年香港珠海學院建築課程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HKIA)及建築師註冊管理局(ARB)認可,成為第三所擁有「一條龍(本科及碩士)專業認可的建築學院。(圖片:香港珠海學院提供)

1991年以前香港只有港大一所建築學院,1991 年中大加入,到2017年香港珠海學院建築課程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HKIA)及建築師註冊管理局(ARB)認可,成為第三所擁有「一條龍」(本科及碩士)專業認可的建築學院,讓畢業同學有資格進階成為香港註冊建築師。「建築學院是製造建築師的夢工場,兩位說的令我想起 1889年一本經典書籍,叫 Book of City Planning According to Artistic Reason,其實 planning 一向都是藝術,我覺得無論藝術或規劃,嚴博士設計的作品都是極好的。」

學習建築的過程,也是發掘自我的歷程

嚴博士寄語未來年輕一代的建築師:「建築師這個行業是愈來愈困難的,因為有太多挑戰性的因素不斷出現。年輕的學生最重要是要有理想,無論你的長處是什麼,擅長設計,擅長管理或科技應用也好,不管你在什麼崗位,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要建造出一個出色的建築。修讀建築其實也是一個自我發掘的過程,所以要保持開放的心態,才能更瞭解自己。」

嚴博士寄語年輕一代,修讀建築其實也是一個自我發掘的過程,要保持開放的心態,才能更瞭解自己。
嚴博士寄語年輕一代,修讀建築其實也是一個自我發掘的過程,要保持開放的心態,才能更瞭解自己。

如同香港珠海學院署理校長張珍女士在訪談最後所說,通過對話、聆聽,我們再次領略到現代精美建築背後的匠心獨運,嚴博士在香港另一個重要作品──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參觀者可以通過建築之美,領略中西文化融合。「文明因互見而進步」這句話,在現代建築上體現得尤為完美,也謝謝嚴博士透過香港珠海學院這座建築,讓師生一同游弋在知識的海洋裏。

智珠驪探系列5 二之二

延伸閱讀:

(智珠驪探系列4)無私奉獻甘為人梯 紫荊星章相得益彰──專訪香港珠海學院校董會副主席李焯芬教授

(智珠驪探系列3)情誼深厚志同道合 義務奉獻緣聚珠海──香港珠海學院校董兼校務委員會主席徐立之教授、校務委員會副主席黃景強博士、校董陳萬雄博士專訪

(智珠驪探系列2)珠沉滄海惕勵璀璨 家國情懷圓滿香江──香港珠海學院校董會永遠榮譽主席江可伯、校董會主席林廣兆、副主席李祖澤及校董潘燊昌專訪

(智珠驪探系列1-2)珠聯璧合 共創香江茶文化新局──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會長、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楊孫西博士專訪

(智珠驪探系列1-1)細說與香港珠海學院的學習因緣──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會長、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楊孫西博士專訪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