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游局內,意在子先——圍棋的境界

圍棋有五得:「 得好友、得人和、得教訓、得心悟、得天夀」。便包含心悟。而所謂天壽,也許未見職業棋士或一般「棋痴」如我者有老人痴呆症。目前年齡最長而仍於一綫活動者(在日本)已年過90,尚會贏棋!而上世紀和今個世紀之棋神——吳清源大師,仍不斷有創新之概念產生,他今年正好過了100歲!其一生除了圍棋,便是圍棋,其頭腦至今仍然靈巧敏捷,身心健康正常,不可能否定圍棋對其正面之影響。
辱承灼非兄抬舉,借此平台,任抒己見;而本人從事推廣圍棋文化及兒童圍棋教育普及多年,所以擬就此課題,作一定期交流與分享。不足和膚淺之處,尚請方家有以教我。
 
圍棋最初稱「弈」,下棋一般謂「對弈」。圍棋有不少別名:手談、爛柯、坐隱、忘憂、清樂、楸枰、烏鷺、犀象之戲、木野孤等等,均有其來歷。一般多根據有關典故、傳說、名人、棋具材料、雅事、歷代名人詩詞等等⋯⋯,往後會再以專題闡述之。
 
琴、棋、書、畫,是古代上層社會知識分子之必修。有一般地位或經濟環境較富裕者不免附庸風雅一番,以顯其也具一定之情操和高雅,無可厚非。而棋,指的就是圍棋。圍棋是古藝術文化,源遠流長,屬國粹。那圍棋到底源起於何時呢?
 
有一個說法認為源於戰國時期,戰國圍棋為兵法一部分,王侯將帥必習。
 
其實在日本也一樣,如戰國時的織田信長、明智光秀、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等⋯⋯除定期用心習弈,尚具一定造詣。我們試從有關典籍看看。《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所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俱學,弗若之矣。」孟子之典出於戰國中期。也是第一次指名道姓提到圍棋高手,而且是最高水準之國手,並提到專門授弈習弈,可見當時圍棋頗為盛行。從內容可見,專注對學習很重要,而學習圍棋於此大有裨益。但我們不妨再推前些。
 

圍棋有三、四千年歷史

 
《論語·陽貨篇》:「子曰:飽食终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矣!」據此可以看到孔老夫子亦認為圍棋對啟迪心智很有幫助。《論語》為春秋後期之作,而春秋距今超過2500年,即圍棋應有3000年歷史了!惟我們仍可自其他典籍再往前推其可能之起源⋯⋯。
 
西晉張華之《博物志》有一段與圍棋有關:「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事實上,之前戰國時的文獻世本已有此記載:「堯造圍棋,丹朱善之。」又宋代羅泌《路史》的後記:「帝堯陶唐氏,初娶富宜氏,生朱⋯⋯嫚游而朋淫。帝悲之,為制圍棋,以閒其情。」以此觀之,圍棋能予不聰明者作有效之改善,亦因丹朱整天胡作非為,堯帝才以圍棋教化之。所以圍棋對品德修養(弈棋時亦有很多必須之禮儀及規範要求)可作必然之提高。而堯、舜時代是4300多年前,是否表示圍棋已超過4000多年之歷史呢?很多人,包括本人對此都是存疑的。因堯、舜時期,尤其有關圍棋部分,畢竟只屬傳說而已。但圍棋已傳承了3000年以上應是可信的,甚至4000年以上是極有可能。當然,數千年來她在不斷演化,至今眾多有心之愛好者仍為其完善而每天在盡心盡意。順帶一提,圍棋在兩晉南北朝時大盛,也許當時社會祟尚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清談氣氛所致,少不免留下許多值得一書之風流逸事,日後這部分頗值得佔一定的篇幅。
 
坊間有不少大型圍棋比賽,讓學生可以互相切磋。(作者提供)
坊間有不少大型圍棋比賽,讓學生可以互相切磋。(作者提供)
 
圍棋的遊戲部分是有趣感性而迷人的,因為棋子會笑,會哭,會委屈,會幽怨,會痛苦,會雀躍,不一而足。如果在對弈過程中,你能感受到,那我會向你說聲恭喜,因你已具一定水準了。圍棋下法簡單,自由浪漫,無拘無束,空間無限,三、四歲的孩童,一學便會。由於技藝與內涵博大精深,要成為高手則需視個人天份和努力。但如只欲作怡情養性,提升個人品格修為,則老少皆宜,達到業餘段位並非遙不可及。目前有超過80個國家流行圍棋,愛好者多為社會中上層人士和知識分子;圍棋不存在階級歧視,應是物以類聚吧。所以我常跟學生說,透過圍棋交流,可在世界各地結交到層次較高的朋友,而其過程往往不涉功利。當然,前提是你本身要先有品。

 

古人論棋 圍棋有五得

 
我們再從古籍看看古人如何評論圍棋吧。最早應是東漢時的《新論》,作者為一位著名的哲學家桓譚。他屬唯物派,極反對迷信,並因此屢次上書漢光武帝劉秀。他把圍棋之策畧和技術比擬兵法。及東漢後期,有馬融所著的《圍棋賦》:「略觀圍棋兮,法於用兵。三尺之局兮,為戰鬥場。」亦有謂跟天文、占卜等等有關,不一而足,均具依據。但圍棋較玄妙而正面是肯定的。黃憲(桓帝時名人)的《機論》云:「弈之機,虛實而已。」有一定造詣者應認同其概括性,但何謂虛?你可以用半生或一輩子的時間慢慢品味和參透之。中國藝術如書、畫等最後高下比的是境界,即是意,圍棋也不例外。所謂神游局內,意在子先,如何能達到心神合一,均為最高要求者的終生追求,而這點頗為要命。宋劉仲甫之《棋經》十三篇更為詳盡,日後也會作專題補充。
 
但其中不少理論也需習弈者作無窮心悟。圍棋有五得:得好友、得人和、得教訓、得心悟、得天夀,便包含心悟。而所謂天壽,也許未見職業棋士或一般「棋痴」如我者有老人痴呆症。目前年齡最長而仍於一綫活動者(在日本)已年過90,尚會贏棋!而上世紀和今世紀之棋神——吳清源大師,仍不斷有創新之概念產生,他今年正好過了100歲!其一生除了圍棋,便是圍棋,其頭腦至今仍然靈巧敏捷,身心健康正常,不可能否定圍棋對其正面之影響。
 
上世紀和今世紀之棋神——吳清源大師,仍不斷有創新之概念產生。<br/> (網上圖片)
上世紀和今世紀之棋神吳清源大師,仍不斷有創新之概念產生。<br/> (網上圖片)
 
圍棋之勝負在於最終那一方佔有(圍)較多領土(地,其數量詞為「目」)勝。
 
而弈後來改稱圍棋亦基於此,漢楊雄之《方言》:「圍棋謂之弈。自關而東,齊魯之間。皆謂之弈。」可見圍棋之稱是至漢朝方始流行,而當時北方尚多稱弈。由其勝負之定奪可知,圍棋並非零和遊戲,不一定非要你死我活,不戰而屈人才是最高境界。戰爭和殺戮是可怕的,只是手段,在討價還價的過程雙方都希望達到彼此可接受的結果;殺是無法妥協下不得以而為之。地(多一些的領域,最少的輸贏為半目)才是目的。這點和別的棋有很大分別,所以,圍棋相對於其他棋類,除了變化多了很多很多(近於無窮),本身還是比較大器的。
 
在結束此篇前,送上一段歷史,你猜對了,是和圍棋有關係的。
 

謝安才識 見於下棋

 
《晉書·謝安傳》記載,公元383年,苻堅之前秦在消滅了前燕和前涼兩國之後,算是統一了中國之北方了。雄心萬丈之下,率領近百萬大軍南下,攻打東晉。時東晉由謝安總管朝政,拜征討大都督。其姪謝玄為前鋒都督,只領八萬兵,御敵於淝水(近今安徽懷遠)。由於強弱懸殊,而苻堅善戰,威名震天下,所以東晉上下皆甚恐慌。決戰前謝玄請示謝安御敵之策,這場大戰如何打?謝安鎮定自若,表示早有盤算。並請謝玄同往一鄉野別墅,廣邀親朋,請謝玄與之對弈,並以此別墅作彩。平日謝安棋藝稍劣,多敗於謝玄,但此時由於謝玄牽慮戰事,心神不定,所以竟為謝安所勝。其後謝安外出至夜方回,即指揮諸將作戰方略,部署完畢,仍與賓客弈棋。
 
這場大戰就是歷史上著名之淝水之戰,晉軍以少戰多,把苻堅之百萬大軍,殺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而慘敗。前秦因此役迅即衰頹,於公元394年為後秦(羌族)所滅。
 
話說謝安接到時戰報時尚在與客手談,隨手把來書隨便一放,若無其事地繼續對弈。其賓客按捺不住,便問個究竟。謝安不急不忙地答:「沒什麼,孩子們打勝仗了!」至對局完畢,往內堂走時,其實內心激動莫名,竟碰上門坎,致鞋履為之折斷!所以後人論及此段,認為謝安有些矯情,不論如何,其才識、氣魄與風流可見。
 
王、謝兩家為當時名門望族,除長期統領朝政,對士大夫亦甚具影響。而被尊為書聖的王羲之亦為謝安好友。當然他也是愛弈之人,少不免有時會與一眾高雅之士,琴、棋、書、畫雅聚一番。正是:謝傅風流,圍棋有客;仲尼經訓,博弈猶賢。
 

蕭世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