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教授劉遵義教授撰寫的新書Is the Chinese Economy a Miracle or a Bubble?在11月21日的發表會上首次亮相。中大經濟學系系主任宋錚教授指出,劉遵義教授為中國經濟增長貢獻良多,包括設立了中國計量經濟模型,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可以帶着批判思維,了解和反思劉教授的想法。
中國經濟擁有邊學邊做的獨特優勢
劉遵義教授在發布會上分享了他在書中對中國經濟的論述。他表示,作為世界目前增幅最大的經濟體,中國即使面對國內外的經濟、政治危機,甚至疫情,國內生產總值(GDP)水平並未下降。
針對新作標題中的Miracle(奇蹟)、Bubble(泡沫)二字,他解釋,前者無法被科學解釋、指受歡迎的事件,而真正的奇蹟是難以被複製;後者則指快速出現的幸運情況,但無法與現實掛鈎,因此不能持續,例如1634至1937年發生的鬱金香狂熱,是最早的泡沫經濟事例。
劉教授指出,中國經濟有着「邊學邊做」(Learning by doing)的獨特優勢。這種經濟規模除印度以外,難再找到其他增長更快的經濟體,她能迅速從其他經濟體學習,並發展、創造更成功的經濟模式,例如淘寶等線上虛擬商店,但同時它們沒有破壞原有的實體商店,因此中國的淨收益相對更高。加上,中國優越的地理位置提供豐富的自然資源,比起其他國家更能減少對外依賴,更大程度做到自給自足。
四大經濟策略 引領經濟迅速增長
劉教授認為,中國有四個經濟策略,其經濟能迅速增長並非無法解釋,而是源於中國整體的投入,當中最為顯著的增長來源就是物質資本的積累:
第一,市場化和自治。這兩點是最初國內經濟改革的核心,從市場化引入自由市場,當市民履行計劃經濟所定下的義務下,他們能充分利用新的經濟自由,自由選擇想要生產的商品。第二,雙軌制改革讓中央計劃和自由市場能夠同步運行。在同一商品下,出現計劃和市場經濟的兩種價格,能穩住和確保經濟穩定增長。第三,中國的低工資政策能提高國有企業的利潤,保持了高水平的國民儲蓄率,減少依賴外資。第四,一孩政策被認為是有效控制人口增長,避免過高的家居支出,不至於影響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
中國經濟前景明朗 香港仍是國際金融中心
劉教授認為,隨着中美之間的衝突愈演愈烈,某程度上的經濟去全球化也難以避免。雖然短期內或會減低經濟體的經濟利潤,但把時間線拉長來看,世界的經濟或更具彈性,而中國的經濟也仍可能受到短期外來的影響,唯對其前景仍然感到樂觀。
被問及香港在中國經濟中扮演的角色,劉教授指香港從中國改革開放時就擔當不可或缺的角色,外國直接投資(FDI)都是經香港到內地,令內地公司能夠獲取資金。香港未來仍是國際金融中心以及離岸人民幣中心,香港作為國際化的城市,更容易令大家了解中國。
除了是次新作,劉教授預告下一本著作將於2025年出版,承接前兩本出版書籍的論點,繼續為讀者帶來更多有關經濟的新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