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訪南北美洲的聯想

不論南美或北美,地方景色宜人,諸國各有歷史文化,是不錯的旅遊資源,但社會發展卻存有不少問題。未來教育或需要讓學生能夠有機會去認識拉丁美洲,或其他地方的社會和它們的歷史文化。

短短不足12個月內竟然分別遊訪半個地球以外的南北美洲。相隔着太平洋,美洲的地理位置何其遙遠。短短十餘日的行程帶來了一些聯想,尤其與本業教育相關的感想,遂化為文字作記。

北美洲有着單極霸主,彼邦微震即能觸動全球引發大反應。充滿拉丁味的南美洲則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接受本地教育者如我輩,對彼邦諸國認知卻連皮毛也談不上,實地遊逛算是開了眼界,知多一點點。

美洲土地曾是殖民者樂園

不論南美或北美,過去多個世紀前曾被殖民。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當時倚着強大武力的歐洲勢力,以強搶方式佔領土地,滅殺原住民,繼而進行殖民主義。結果令北美洲變成英、法語的世界,而南美洲則屬於西班牙、葡語的領域;如今原土著已變為少數族裔,其歷史文化民俗則成為旅遊資源。

旅遊觀光當地的歷史民俗景點時,導遊用國家法定語言或英語,闡述這些地域的祖先的故事;因在殖民年代時土語和大多數土著已被外來殖民者殲滅。幸好二次大戰結束後,國際社會興起脫殖潮,不少前殖民地國家獲得獨立的機會;但旅遊過程中見到,已獨立的諸國往往在經濟或社化層面上,仍受制於前宗主國或新興國際霸權。

筆者並非修習歷史或社會學,沒有太多的知識理論,遊逛見聞倒念及百年前歐美列強來華敲門兼搶掠的時代,如當年國人沒有奮力抗拒外敵入侵,現時豈能有機會把中華再起掛在嘴邊?由此可知,在基礎教育上推動國情教育、民族情懷等,確是有其必要。

北美地方多元民族的特點

在北美的旅遊局限在兩三個城市,多是華人聚居地,逛街或上食肆時聽到華文的機會甚多,甚至路邊招牌都充斥着繁體或簡體中文。相信同樣情況,在印度人聚居地、南美系或非裔民眾聚居地都會出現。因為這裏是多元文化聚集的地方。

然而旅遊時見得最多的地標性古舊建築仍是教堂,歐洲模樣的雄偉宗教建築物,主因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在旅遊南美多國時所見亦差不多。不論南北,美洲曾被歐洲大軍征服,古舊建築物是個被侵佔的提醒。

時至今天,北美洲的美加兩國都屬已發展國家,擁有雄厚經濟實力,甚至有強大武力,協同歐洲舊世界勢力指點世界、肆意批評異見國度。但這兒的多元文化,正是歐陸勢力歷史步伐留下來的雪泥鴻爪。

曾經提及香港教育體制在歷史教育上所花的氣力不夠多,連本國歷史怎樣教都爭論不休,遑論世界歷史教育呢。結果在某些國際話題上,市民很容易受外國勢力誤導,在當地所見的實況確是與多數人以為的想像相距甚遠。

南北美洲發展懸殊

年初去過幾個南美城市,街上有大量流徙民眾,據悉是經濟不景的後果。這些人失業兼無居所,國家實力又不足以照顧。上世紀曾有過一段時間,南美多國有不錯的發展,到了下半葉才因政治動盪而無力再進、繼而乏力墮後。

北美國力雖好但社會亦有諸多問題,這次在街上就常見有不少流浪者、精神失常者。以剛去過的加拿大為例,原來不少人寧願選擇讓政府養都不認真工作,因為社會福利很好!當然這只屬片面的觀察。國家發展不錯而間接令到社會減慢發展力度,這是要小心防範的現象。

上述情況應有更深層次或隱藏着的原因吧,實難妄加判斷。

不論南美或北美,地方景色宜人,諸國各有歷史文化,是不錯的旅遊資源,但社會發展卻存有不少問題。香港社會期望借搭一帶一路順風車協助開拓機會。未來教育或需要讓學生能夠有機會去認識拉丁美洲,或其他地方的社會和它們的歷史文化。

黃冬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