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英氣:阿咩正傳》一書描繪了一段另類的香港現代史。當中的主角阿咩,即筆名石中英的楊向杰在最近的視頻節目《流金歲月》中邀請不同嘉賓對談,藉此還原當年一些不為人知的歷史情況,當中包括著名歷史學者丁新豹教授。《英氣》主角祖父是20世紀初廣州美資旗昌洋行的買辦,本文為《英氣》作者陶傑撰寫的背景導讀。
毛澤東1925年發表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分析中國社會有五大階級,其中地主、資本家、買辦,列為僅次於帝國主義者之下的第二敵對階級。這就叫做「定性」,亦即今日美國白左,動不動就標籤他人為法西斯極右一樣。
西方資本,如匯豐、太古、渣打,僱用本地代理作採購及市場協調等角色。這個中介,就是「買辦」(Comprador)。
中國最早的買辦伍秉鑒(1769-1843),清中葉著名行商、清朝三品頂戴花翎,最早經營廣州十三行。更獲乾隆皇帝指定,與英商和東印度公司洽談茶葉的出入口,成為怡和洋行的中國「行主」。
眼界廣闊的廣東南海人伍秉鍳,壟斷了中國對外海上貿易。又通過他的義子、鐵路大亨約翰福布斯,其名下的旗昌洋行,參與投資密芝根中央鐵路。
新興的商人階級
伍是中國第一代全球化的華人首富。後來的何東,是為第二代。今日香港李嘉誠,在英資撤出香港時及時接貨,也是全球各行業的代理,香港地產僅為副業,亦可視為買辦成功的第三代。
《英氣》主角楊向杰(阿咩)祖父楊依平,是20世紀初廣州美資旗昌洋行的買辦。日本侵華時逃難桂林,內戰時移居香港,後與其長子楊液池,在港進口化學儀器包括Bunsen Burner,繼續擔任外國企業的產品代理人。
自從1870年代蘇彝士運河開通,東西方的貿易路線縮短、電訊業和銀行業的發展加快了資金周轉,催生了大批在華的中小型外資商企。1895至1920年間,中國出口貿易額與與英、德、法、美、日等外商大增。
買辦是當時新興的商人階級,不但可以自由出入外國租界,而且傭金收入可觀。有些人還可通過銀色鑒定、銀秤差額、利息差額,甚至虧空公款等非法途徑賺取額外財富。
1919 年五四運動後,中國民族主義高漲,買辦身份使其背負了「勾結外國勢力」的原罪。當時仍任買辦的華人,不得不以改名為「洋行經理」。
部分洋行經理獲聘為外商的高級僱員或帳房主任,除月薪,也會收取銷售傭金,實際上是現代公司銷售部主管的雛型。另一些較具實力的買辦,更轉型為總代理,建立地區銷售網。例如孔祥熙的祥記公司,便為美孚煤油,包攬了全山西省的銷售。
出口方面,則由貿易公司取代。而合夥人制度,也是本地買辦和外商各自派員出任董事局及擔當管理人,共同承擔風險和利潤,彼此的夥伴關係更趨緊密。
買辦港與買辦特首
1949年中共建政後,買辦制基本上已蕩然無存(嚴格來講,是自三反五反運動開始結束,至改革開放後逐漸恢復),卻完好無缺地保存在英殖香港。
買辦階級,在鄧小平時代終於得到「平反」。中共需要香港這個「買辦港」,由美國取得高科技、訂單,以及巨大的外交利益。董建華,就是奔走於美中之間、且得到鄧、江信任的香港首任「買辦特首」。
代理人直接得益自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擴張。共產黨對買辦,既有基因上的敵意,又有其統戰需要。然而,當共產黨官員自行腐敗之際,共黨政權也產生自己的買辦。例如馬雲成為了華爾街和美國高科技界,在中國市場兩頭通吃的提款機。
香港行使普通法和資本主義制度,重視契約精神。中英雙語並行。在1960、70年代,累積資本,投資到勞動密集的手工業和輕工業,帶動了本土經濟。
1980年代,百業興旺。高地價政策,更直接帶旺地產巿場的發展,經濟大環境也催生了擔當起重要支援角色的銀行、會計、金融等服務,最終讓香港發展成為與倫敦、紐約齊名的國際金融中心。
阿咩年少時受共產思想影響,1967年被捕入獄,父親極為震撼,兩代不惜反目。兜轉一番,後來還是繼承了祖輩的買辦DNA,當起改革開放後的中外國企之間的中介人,並且促成了中國企業首宗著名的國際併購個案。
近年,香港已融入大灣區,《中英聯合聲明》也成了「歷史文件」。就好比韋小寶要被迫歸邊,最終隱歸,一台戲終於走向落幕。一個曾經教人目炫神迷的精彩故事,就只能說到這裏。
《流金歲月》第三集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