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職場的第一份工作,讓我反思一路而來接受的教育

回顧3年在高盛,是我一生中非常寶貴的經驗,也令我這個從小到大接受港式教育的「香港仔」,上了難能寶貴的一課,從而反思我在教育制度裏的得着。

我在香港教育制度經歷從幼兒園一直經歷到大學畢業,在別人看中,看似是教育制度下的「成功者」。諷刺的是,在應試制度下,我像很多學生一樣,被「訓練」要拿最高分,考進最好的學系,至於自己真正喜愛和擅長的是什麼,卻沒有認真反思過。大學時期的我,曾天真地認為,只要延續以往的「訓練」,好工作自然會手到擒來。

尋找工作令人快速成長

大學後期找工作,卻意外成為讓我快速成長的時期。找工作不像報讀大學,有一個完整的安排和系統。每家公司的空缺,申請表上所需的資料、截止日期、面試模式……這一切都要你自己主動地不斷收集資料和諮詢別人。我高峰期曾同一時間申請30家公司,寫着30份不同的封面信和簡歷,有幾次還差點大意地把甲公司的信寄到乙公司。

寄了申請後,接着的就是無盡的等待。會因為有面試而感到有希望,卻因沒有回音而失望。半年間,一個個面試通知,一次次的緊張準備,我與其他同學一樣在希望與失望間徘徊,經歷着這個讓人成長,內心變得強大的痛苦過程。最後,總算在這次沒有標準答案的「試卷」勉強合格。

大學生不懂表達自己

「你英語需要改善」這是我在高盛第一次工作表現評核裏面的其中一句。 我心裏暗嘆:自己成績優越,中大英辯隊, 在大學算是英語比較好的一群,但來到全英文的工作環境,辦公室都是像「鬼佬」或「黃皮蕉」以英文為母語的人,我的英語確實難作比較。曾經,我懷疑過自己的能力,懷疑自己能否勝任這一份工作。後來,與我上司更熟絡,發現其實他們從未懷疑過我的工作能力,只是我卻不會好好的表現自己。

我在高盛最後一年,擔任部門的暑期實習主管,負責面試及設計實習項目。發現大部分本地學生,分析能力頂尖卻技巧欠缺,更重要的是不懂表達自己。一個會議裏面,外國長大的學生不分輩分都會盡量表達自己觀點,本地長大的學生會因為會議裏有較自己年長的同事而選擇保持沉默。

更重要的是,外國同學經常自發相約公司同事短聚,分享自己的工作進程,而我們也許受着中國人的傳統思想, 認為「做得好,自然有人欣賞」,為何要經常吹噓自己?結果,許多學生像我一樣曾被認為是英語不好,沒有主見。在高盛三年,我學到最多的,不是什麼商業智慧和財務技巧,而是不要害怕自己背景與別人不同,要主動去把握機會,為自己挺身而出。

首份工作永遠是最痛苦的

有一陣子,工作不順利,在辦公室的負能量飆升,每天只會埋怨。埋怨工作苦悶,埋怨老闆不給機會,埋怨同事「難頂」……什麼也埋怨,儘管我只向公司外的朋友吐苦水,但也許不滿的情緒也不自覺的寫在在臉上,我年輕「海歸」上司約了我去吃飯。那頓飯他分享了一件事,令我刻骨銘心。

「第一份工作永遠是最痛苦的。」他說每一個大學生出來工作就像一隻剛上市的股票,你在工作上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是你這股票的股評人,不管他們輩分多高或低,他們對你的每一個評價,都會影響你的「股價」。因此,無論工作多麼難堪,你共事對象是多麼卑微,你也要全力以赴,保持最佳狀態。因為別人的對你工作態度的評價直接決定你事業發展,「大升大跌」都因他們。

這番話很準確,我上司32歲升任部門主管,我在公司裏3年認識的過百人,上至亞太主管,下至「茶水阿姐」,每提到我老闆都讚不絕口,也許坐職場直昇機是有原因的。也有一次,有同事因工作趕急而對印務部職員呼呼喝喝, 結果事件一傳開,立刻破壞那位同事平日彬彬有禮的形象。

四個香港教育的問題

回顧3年在高盛,是我一生中非常寶貴的經驗,也令我這個從小到大接受港式教育的「香港仔」,上了難能寶貴的一課,從而反思我在教育制度裏的得着。我腦海中浮現了至少幾個問題:

  1. 我們的教育,有準備學生主動尋找機會的能力嗎?
  2. 我們的語文教育,除了傳統的「聽」、「寫」、「讀」、「説」,真的有準備學生與不同文化的人溝通與協作能力嗎?
  3. 我們的教育,除了學科考試外,有為學生準備職場上的「軟能力」嗎?
  4. 在變幻多邊的社會環境,我們的教育,有培訓學生有一定的堅毅和正向心態,去迎接工作上的不同挑戰嗎?

營運了Teach For Hong Kong近7年,我對這些疑問還是沒有堅定的答案,但我深信,這些教育問題需要不同持分者,尤其是商界的投入,才培訓為下一代迎接新世代的挑戰。下一篇將分享一下我們機構與不同商界有心人合作,為基層學生帶來不同的學習機遇。

陳君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