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要:醫院管理局(醫管局)主席范鴻齡近日接受本社專訪,強調醫管局的主題只有「可持續發展」一個。醫管局希望藉着「截上游,減下游,中間分流」來達至供求平衡。
所謂「截上游」,是指配合政府政策,發展基層醫療,以減少入院需求;「減下游」則是讓長者回到社區,騰出病床給有需要的人;「中間分流」則可採用「護士診所」,讓病情穩定的病人不需要每次複診見醫生,以縮短醫院輪候時間。
減緩慢性病年輕化 立法教育雙管齊下
談到「病向淺中醫」和「預防醫療」,范鴻齡認為,「預防醫療」是特區政府大力推行的措施。「在基層醫療方面,政府已有地區康健中心,今年將大力推出,醫管局亦會積極配合政府政策,亦有計劃與不同的慈善機構合作,想方設法為市民診斷有病與否,如果真有病,會盡快給予適切的醫療,令其病情不致加重至必須入院」。
至於慢性病「年輕化」的趨勢,他認為與生活習慣有關,「現代人生活緊張,年輕人謀生亦較以前困難,加上近年發生很多事件,很多人情緒產生問題;新冠疫情也令不少人失業,影響了心境,導致出現精神病。另外,快餐文化盛行,經常食快餐,與『三高』(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便脫不了關係」。
因此,儘管有許多原因導致慢性病「年輕化」,他相信與現代生活緊張不無關係,「我們希望藉大數據分析,制訂個人化治療策略,否則,醫管局除了應付人口老化,還要應付年輕病人使用醫療設備增加,兩個情況同時出現,應付一定困難。」
在這樣的情況下,是否要推行健康教育呢?范鴻齡認為,健康教育長遠才能收效。「香港也有一個『降低食物中鹽和糖委員會』,如果該委員會可以制定政策,能夠立法規管食物中鹽和糖的份量便最好;不立法,食品商是不會遵守(規定)的」。他認為,一方面立法,一方面教育市民,儘管比較長遠,仍是必須去做。
政府力推預防醫療 擴大家庭醫生合作
記者問,醫管局在長遠規劃時,如何計算人口老化的因素?范鴻齡表示,根據「供求平衡」的原則,需要考慮人口老化的因素,「這方面需要大數據運算,但說真的,這只是一個估算,必須做到供求平衡,即是要『截上游,減下游,中間分流』來達至供求平衡。」
他又補充說,政府所說的基層預防醫療,現在仍以西醫為主,「醫管局希望用多一些家庭醫生,因為香港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在外國,基本上每個人都有一位家庭醫生,有病先找家庭醫生,有需要才轉介專科醫生。香港則無此習慣,因此輪候專科醫生才要排很長的隊。不過,有同事反映,以初次看診為例,例如眼科,起碼有三成病人不需要看專科,可能只是眼澀、眼淚水多,家庭醫生已可治療。因此,發展基層醫療,目的是要把家庭醫生這一塊加大。」他說:「配合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管局亦希望與更多家庭醫生合作,在基層醫療方面多做些工夫,以減少看專科和入院的患者。」
對於資深的醫管局職員轉職私營市場,如何補充人手方面,范鴻齡強調,醫管局「向來不夠」醫護人員,現在亦一定需要增加人手,「香港兩間醫學院,(港大醫學院和中大醫學院)可以加多些位(學額);我們亦歡迎條例(草案)上立法會,放寬海外讀醫的香港永久居民回來就業,這是好事,但我覺得最重要是想些辦法挽留醫生,因為醫管局始終有醫生6000多人,如果可以全部留低,已經是幫了很大的忙。因此,我們會根據專責小組的建議,細化連串挽留人才的措施,預計今年稍後時間便會推出。」
他坦言:「離開的人,除了一半去了私家醫院外,還有不可忽視的移民潮,我暫時聽到的,是護士流失率高於醫生。我們希望,挽留人才的計劃可在下半年一次過推出,希望令同時可以安心留在醫管局服務。」
提高士氣挽留人才 補足人手持續發展
他續說,對很多同事而言,醫管局無疑是繁忙的工作,工資也是固定的。如何提高士氣,這正是醫管局需要繼續思考的。
不過,范鴻齡強調,留在醫管局的醫護人員,很多都是有心服務公眾的,醫管局希望盡力挽留這些人才,一起為香港的公共衛生努力。
對於醫管局前主席梁智鴻醫生以「受傷的病人」比喻現時公立醫院醫生人手緊張,「如果個病人流緊血,大家都知要幫佢止血之後先輸血」,范鴻齡先表示尊重梁醫生的意見,同時指「止血」和「輸血」可以同時進行,「即使政府通過條例,也不是明天就能聘得醫生,還要設立委員會,研究哪些醫學院合資格,然後才展開招聘,還要醫生願意回流香港,都需要一段長時間,因此,現在不啟動有關計劃是不行的」。
至於「止血」,他重申專責小組已推出連串措施,現在必須要將措施深化、細化,他相信,醫管局下半年便可推出「止血」措施。
他又補充,醫管局最新的醫生離職數字已呈下跌趨勢,由以往5-6%降至3.9%,護士離職數字亦稍為下跌,但「這只是一個暫時的數字」,若要「可持續發展」,醫管局絕不能鬆懈,「否則到時(離職數字)又會反彈」。
范鴻齡談醫管局持續發展方略(三之二)
醫管局 「截上游、減下游,中間分流」──范鴻齡談醫管局持續發展方略(三之一)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