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遷址和升格

中大早有計劃逐步改建崇基學院,這計劃到80年代開始落實了。新的教育學院是80年代上半頁開始籌劃的,位於學生飯堂舊址。80年代中,圖則初稿出了之後,院長才公布消息和徵求意見。
中大早有計劃逐步改建崇基學院,這計劃到80年代開始落實了。新的教育學院是80年代上半頁開始籌劃的,位於學生飯堂舊址。80年代中,圖則初稿出了之後,院長才公布消息和徵求意見。圖則未盡如人意是意料中事,但令人疑慮的是院長室的面積跟教職員的相差太遠了。此外,錄像室的規模比諸「無線」和「麗的」(今亞視) 的也不遑多讓。我們不禁要問:教學用的錄像室需要這個規模嗎?
 
對我來說,這兩項是主要問題,其他的,例如廁所放在面向吐露港那邊,以致浪費了大好風光,都只是次要問題而已。一番擾攘之後,圖則由院長和負責「教學科技」的同事「拍板」,基本上是「原封不動」,所謂諮詢,只不過是一場「過場戲」耳。數年後,新院長因錄像室的利用率太低,嘗試把它分拆為課室及面積較小的錄像室,這計劃最後因耗資太大而作罷。 
 
1987年夏天,我們分批遷進「何添樓」(新教育學院所在地,由何添捐贈)。這時,學院仝人對院長不滿的情緒已到達臨界點,所以在他離港期間,有同事乘機提出:學院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現在有了新的院舍,師生人數也增加了不少,因此在體制上也應該有相應的改變。
 

學院的制度性轉變

 
這樣的思路自然就會帶到學院應由 School 升格為 Faculty 的結論。前者不設系;院長 (Director) 由大學委任,不設年限;只有院長是大學評議會成員。後者設若干系;院長 (Dean) 通過選舉產生、系主任 (Head) 則由院長經過諮詢系內成員後呈請校長委任,都有任期;院長和系主任都是大學評議會成員。Faculty 在大學的重要性比 School 大。
 
首先提出這個訴求的是陸鴻基。承他告知,早在遷入何添樓前,已跟鍾宇平、盧乃桂和曾榮光三人談論此事。是年秋天,院長回美度假,體制改革計劃公開。公開後,又獲得鄭肇楨、蕭炳基、陳若敏和我的積極支持。其他同事雖然不很積極,但也沒有反對。可能有人心裏反對,但沒有宣之於口。
 
體制改革計劃書的草稿主要由鴻基執筆、乃桂協助完成。大家認可後,交譚尚渭代院長省覽,再轉交高錕校長審議。高校長很快就表示了支持,這給予我們很大的鼓舞。評議會後來決定讓我們試行三年 (1988-1991) 有實無名的學院 (Faculty) 制,之後再作決定。1990年9月,鴻基接納了加拿大約克大學的聘書,棒子就傳了給盧乃桂。以後的發展非常順利,我們終於如願以償,乃桂當選院長。原院長返港後不久,便又離港他去了。他與教育學院的關係就此告一段落。
 
1996-97年間,在一次回學院探望舊同事時,乃桂告訴我,李國章校長曾對他說,前院長想回來當個「不理朝政」的教授,請他考慮。他的答覆是:「讓我回去跟學院的同事商量一下,看看他們有什麼反應。」結果,此事暫時就這樣不了了之。到鍾宇平當院長時,上述情況重現。隨後的發展是大學特別創立了一個新職位給前院長,讓他在醫學院「社區及家庭醫學系」當個「教育學教授」。
 
在轉制的過程中,我們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是學院分多少個系。這問題很簡單,分三個:課程與教學學系、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教育心理學系,鄭肇楨、陳若敏和蕭炳基三人分別擔任這三個有實無名的系主任。下一步是誰去哪個系,這就比較麻煩了。有不少同事是「腳踏兩船」的,任教的科目可能既有教學法,也有心理學或教育行政與政策。討論的結果是讓各人自決,於是造成了課程與教學學系人丁單薄、其他兩系人強馬壯的局面。1991年,即學院正式升格那年,肇楨退休,我獲選為主任。
 
(封面圖片:網上圖片)

馮以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