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今年為《信報》成立45周年,本社將作出一系列報道。本文為「如何打造《信報》系列」首篇,由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系主任梁天偉教授訪問《信報》創辦人之一駱友梅,分享創立《信報》的經歷,內容豐富,將分四篇刊出,以饗讀者。
駱友梅簡介
1948年出生,1967年英華女校畢業,任職麗的映聲新聞部記者,1971至73年加入香港電台電視部任時事節目製作兼主持。1975至76年任無綫電視節目推廣經理。
1971年與林山木(筆名林行止)結婚,1973年與丈夫創辦《信報財經新聞》,從事編採管理工作30多年,報社股權於2006年易手後退休。
訪問時間:2016年4月15日
訪問地點:北角寶馬山樹仁大學新傳系錄影室
「香港報人口述歷史計劃」獲研究資助局「教員發展計劃」(Faculty Development Scheme)資助,為期兩年,新聞與傳播學系系主任梁天偉教授出任首席研究員(Principal Investigator)。過程經歷兩年多的努力,訪問包括報業經營者、管理階層、編輯、記者等當代香港報業的風雲人物,當中披露了很多內幕、不為人知的第一手資料。最終結集成一書兩冊、共750多頁的《數風流人物──香港報人口述歷史》,樹仁新傳網和學系網站同時上載超過3350分鐘的訪問片段,為香港報業史和新聞史加上28位資深報人的珍貴補白。
駱:1967年,我加入麗的電視新聞部當初級記者,入職數月後攝錄底片開始有SOF(sound on film),即菲林連錄音帶同步收錄影音,電視新聞開始增加現場採訪的攝錄。
梁:訪問才有SOF嗎?
駱:對,其他是畫面與後加的旁述。
梁:六七暴動期間你任職記者,有沒有經歷過一些震撼場面?
駱:初出道,作為部門內唯一的女採訪記者,分派到的工作比較輕可,由於入職時已是暴動尾聲,好幾回出勤報道發現『菠蘿』(土製炸彈)的場面,全沒深入險境的感覺,因為氣氛已經平淡,而電視記者總有攝影同事在旁,不是單騎匹馬。
梁:除攝影師外還有錄音師嗎?
駱:沒有,只有攝影師,拍攝『同胞勿近』的炸彈事故不用錄音師,而且SOF是在還後期一點才使用。
梁:當時主管是潘朝彥先生嗎?
駱:沒錯,他是新聞部主管。我在麗的工作四年後,考進香港電台剛開設的電視部,成了公務員,那是1971年。台長是從英國廣播公司(BBC)來港的何國棟(James Hawthorne)先生,開台員工很少,最初是安插在走廊上辦公。
梁:當時的頂頭上司是黃華麒?
駱:Hawthrone之下有電台方面調來的鄭鏡彬先生、黃華麒和倫兆銘等。
梁:周乃揚在嗎?
駱:他在,是電台的台長
梁:你負責電視部?
駱:入職是助理節目主任,參與節目製作、拍些政府宣傳短片(Announcement of Public Interest)和時事性節目。香港電台電視部第一個雜誌節目《家在香港》以及傍晚的《議事論事》,部門主管着我當主持,屬本來職務外的兼職,有額外收入。
梁:黃淑儀也在?
駱:黃淑儀是自由身主持,好像較遲出現,早期與我分擔節目主持的是另一位女士,現居三藩市,可惜我一下子說不出她的名字。
梁:你如何認識林行止先生,並與他一起創辦《信報》?
駱:1969年,他從英國回港,當時我在麗的,上司張寬義先生與他是《明報》同事,有一次因為探病大家相識。
梁:當時他在《明報》擔任甚麼工作?
駱:他去英國前,在該報資料室工作;英國回來以後,負責明報經濟版編輯,撰寫明報副刊一個名叫「英倫采風」的專欄。
梁:林先生回港後,查先生叫他到《明報晚報》工作?1969年出版的《明報晚報》是承接《華人夜報》嗎?
駱:我不大清楚《明報晚報》的事。林先生六九年夏回港是在《明報》(日報)做事的同時,參與籌辦隨後出版的《明報晚報》。
梁:他當時是副總編輯嗎?
駱:是,在晚報也是負責經濟版,總編輯是潘粵生先生。直至1973年(註:1973股災導致《明報晚報》銷量大跌),《明報》高層認為財經內容過於依賴特定的市場和讀者群,因此決定削減經濟投資版,但是林先生的興趣在於經濟金融的範圍,當時外面又有不少行家邀他合作,當中包括報界前輩羅治平先生,於是決定創業。籌備《信報》的前期工作,全由羅先生一手包辦。林先生雖在報刊的內容上不無想法,但是毫無經營管理的經驗,我是所知更少。1973年6月離開香港電台,我是到了《信報》試版當天才親眼看到排字房是怎樣運作,所以《信報》開辦時,我是記者,只顧採訪。
梁:林先生是查先生的得力助手,七三年離開時會否有芥蒂或不捨得?是否因為他不看好《明報晚報》經濟版?
駱:完全沒有,《明報晚報》是查先生停辦旗下原來一份格調較低的晚報而興起的念頭,所以《明報晚報》開辦的目標是要提高格調,而不是專注經濟,那是開辦後股市大旺,經濟版有讀者追捧,才在《明報晚報》報頭上加上經濟新聞字樣,當股市大瀉,明系想走回原先而不是專注經濟的晚報路線也不是無緣無故的。查先生曾在辦報方面給外子不少忠告和啟發。《信報》成立一周年的時侯,他還特意寫了一篇誌賀文章,大意為《信報》已經成立一周年,應該是能夠穩住陣腳了,他還說林先生和羅先生都是《明報》舊同事,大家關係和睦…….。我們一直很尊重查先生,不明白為何坊間開始流傳我們之間有嫌隙,漸生隔膜。
梁:心存芥蒂?
駱:沒有,我們仍有見面,不密切就是了。
梁:是否因為你們太成功,在社會上舉足輕重?
駱:當然不是如此,兩者根本不能相比,也無關係。
其實在老闆眼中,不少是下屬愈有表現,他們愈認為自己識選拔人才、走運甚或領導有方而暗地裡高興,功高蓋主的說法,是小器的看法。至於後輩下屬另闖天下而冒頭,豈不也是臉有光采?
(補充:要說不快,起草《基本法》時,「雙查方案」惹起的爭議,查先生曾因為林先生的評論確而極為不滿。)
梁:現在仍有跟查先生來往嗎?
駱:不是很久以前,在外面的不同場合仍有見面,由於近年他已甚少露面,聽說身體健康不差,但是聽力欠佳。較喜歡與上海人聊天,愛說上海話。
梁:羅治平當時在《星報》工作?
駱:也有為《明報》工作,同時在《星報》擔任總編輯,韓中旋先生任副總編輯。
梁:他對賽馬很有研究。
駱:沒錯,他後來辦了一份十分暢銷的馬經──《專業馬訊》。
梁:香植球先生是否有份出資創辦《信報》?
駱:他是出錢,不佔股份,純粹是借錢給我們,鼓勵並玉成我們辦報,他最初有代表看顧債權。
梁:後來你們送他股份,他也婉拒?
駱:我們還錢給他,不是給他股票,但是他沒接受。《信報》開辦一年左右,那是最艱難的時期,籌備階段訂購的印刷機器運到港要付錢,他在大跌市中賣股票幫我們。
梁:當時的社址在哪?
駱:第一個地址在中環擺花街一號。由於經濟環境急轉直下,石油危機,燈火管制,市面蕭條,開辦之初的預算,全部失算,而籌辦時期訂下的機器和其他設備接踵運抵,報館要遷往柴灣利眾街的廠房辦公,那是第二個社址,地方很大,開支更大,難以撐持,1974年成為最艱辛的一年。
梁:你們怎樣渡過這個難關?
駱:羅先生另謀發展,我接手他的工作,馬上收縮規模,變賣機器,縮減人手,做了一連串穩住陣腳的「止血」工作,又繼續到港台擔任節目主持之類的兼職。1975年,TVB籌備十六晝夜衛星轉播奧運會,又有環球小姐在港舉行決賽的盛事,是該台非常興旺的歲月,加上新成立的佳視戲劇不弱,於是在在需人,當時的節目推廣經理林燕妮因事匆忙離職,我被羅致。做了年把以後,因為報館工作不能減輕,又有兩個小孩,不勝負荷,所以專心返回《信報》。
梁:《信報月刊》是1974年出版的?
駱:不是74年,是我離開TVB數月後創刊,那是1977年。我們在73年底、74年初短暫辦過一份《家庭日報》。那是新印刷機到了,印刷量遠高於報紙印數,羅先生認為不應閒置。找來《東方日報》總編輯周石先生來辦《家庭日報》,可是周石籌備好了後,卻在《家日》出版三天便不辭而別,重現《東方》上班,那時我們的處境非常狼狽。
梁:最後《婦女與家庭》(實為《家庭日報》)停刊了?
駱:《家庭日報》只出了很短、很短的時間,因為應付不了,轉而辦了一份《風采》周刊,由蔣芸和遲寶倫主政。《信報》和《風采》的財政仍然不穩,我們由2萬多呎的廠房,縮小到北角北景街一個千餘呎的辦公室。
梁:你住在北角五洲大廈?
駱:當時住堡壘街。
梁:這麼艱苦,如何渡過?
駱:主要就是控制收支達到平衡。《信報》從開始,市場接受情況不算差,但要十分節省才能維持。當羅(治平)先生決定辦《馬經》,我被逼接手他的經理部工作便力行撙節。
梁:《信報》第一任總編輯是林先生自己擔任?
駱:林先生從1973年擔任《信報》總編輯,直到沈鑒治先生於1986年出替。沈先生原是香港派駐亞洲生產力組織東京總部的代表,他來《信報》做了大約11年,接任的是香港科技大學商学院副院長練乙錚教授。他後來轉投中央政策組效力,於是禮聘英國廣播公司請來的邱翔鐘先生,再後來是陳景祥先生。陳景祥是很年輕便加入《信報》的同事,是第一位從內部晉升為總編輯的編採人員。
如何打造《信報》系列之一
書名:數風流人物──香港報人口述歷史
作者:訪談:梁天偉 ; 主編:黃仲鳴
出版社:天地圖書
出版日期:2018年1月
!doctype>梁天偉簡介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新聞)學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新聞)碩士,獲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台與電視新聞學證書。資深新聞從業員,曾在多間傳媒機構任職記者、編輯和主管,並曾在中大、浸大及城大等多間大專院校擔任兼職教授。
1968年開始在麗的電視任記者,1972至76年任商台記者、編輯和新聞部主管。1977年加入香港無綫電視,先後出任副新聞部主管和主管。1981年在香港電台電視部出任中文組公共事務總監(Chief Program Officer)。1983年回商台任新聞總監。1990年任《壹周刊》創刊總編輯,後為副社長。1995年任《快報》副社長,1996年任《凸周刊》社長。之後,出任台灣TVBS顧問及《南華早報》附屬機構TVEI顧問。2001年1月任南華傳媒集團出版董事,直至2002年中離開南華傳媒,轉為自由撰稿人。著作有《政治邊緣人》、《焦點人物對話錄》、《回歸前的歲月》上/下篇及《新聞解密》等。2005年1月出任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教授兼系主任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