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中國銀行(香港)及香港中國企業協會於6月14日共同舉辦「中國對外投資趨勢與香港的角色」論壇。利豐集團榮譽主席馮國經談一帶一路下全球供應鏈和商業格局的變化,以及香港在這個浪潮中的角色和機遇。以下是當日的演講節錄:
身為一個企業家,我想借今天的機會,從商業的運作,分享我對於一帶一路下全球供應鏈格局的觀察,以及在此格局下香港的機會。
30年後:全球消費集中在發展中國家
全球經濟大概以2010年為界。前後30年,產生了兩個席捲全球的巨大浪潮。第一個大浪潮是生產全球化,發生在1980至2010年這30年時間。這個時期,消費品生產的各個環節分散到世界各地,並通過供應鏈管理,將來自不同地區的生產企業連接在一起,形成覆蓋全球的供應鏈網絡。全球15億新生勞動力便是形成這供應鏈網絡的基礎。當然,這15億勞動力裏有一大部分來自中國。
2010年後,在生產全球化推進的同時,世界經濟迎來了第二個大浪潮——消費全球化。根據經合組織(OECD)的發展研究報告指出:隨着主要生產國工資成本上升,未來30年世界將產生30億新興中產階級,其中很大一部分會在亞洲。新興中產階級的誕生,使原先集中在OECD國家的消費擴散,帶來消費全球化的浪潮。根據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指標可以推論:30年前(1986年),OECD國家的總消費額佔全球總消費額的84%,至2010年,這一比例降低到了78%左右。30年後,即2040年,比例有機會進一步下降至65%左右。個人認為,最遲到本世紀中段,即2050年,全球大部分消費一定會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全球商業格局將產生巨變。隨着新興中產階級人數的膨脹,他們將成為可觀的消費力量。
消費全球化的浪潮與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息息相關。一帶一路聯繫60多個國家,合共40多億人口,佔目前全球GDP的35%左右,正好串起全世界大部分的非OECD國家,而他們正成為未來投資和消費的焦點。過去十多年,中國對外投資不斷提升,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後,中國企業對沿線的國家投資更是大幅度增長,並在多個國家設置了數十個經貿合作園區。可以預見,隨着新興中產階級的崛起以及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全球的投資、生產和消費格局也將因此變得更加複雜和多元化,將會有更多中國企業走出去,開啟新的投資局面。
從單向供應鏈到多向供應鏈
毫無疑問,一帶一路倡議的成功實施將會加速全球供應鏈格局的變革。我觀察到以下三方面的新趨勢:
第一個趨勢是從單向供應鏈到多向供應鏈的轉變。首先,新興中產階級的產生以及消費全球化的浪潮改變了傳統的「東方生產,西方消費」的模式。我回想過去20年,所有的貨源都在亞洲,全部運到歐美,在座如果是製造商應該能回想起這個時代。全球供應鏈正在變得更加微妙、複雜和多向。過去亞洲,尤其是中國出產的產品出口到歐美,供應鏈基本是單向的。但現在,隨着一帶一路沿線消費力量的迅速崛起,全球生產、全球消費的網絡狀新供應鍊格局正在興起。類似中國、印度這些非OECD國家正在成為全球供應鏈不容忽視的重要消費來源,這為全球的企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從線下供應鏈到全渠道供應鏈
第二個趨勢是從線下供應鏈到全渠道供應鏈。在供應鏈方向發生改變的同時,模式也正發生變化。在銷售端,我們可以清晰看到數字化經濟和電子商務的興起正在重構整個銷售生態,結合線上和線下服務,形成商家與消費者接觸的全渠道模式,這成為消費端的整體趨勢。這種消費模式的改變,正為供應鏈的上流各個環節產生巨大影響。可見的趨勢包括:訂單的碎片化、不斷提高的物流要求、以及從大規模標準化生產(mass production)到大規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改變等。
過去我們用線下的傳統渠道,聯繫供應鏈上每一個持份者;現在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正熱切擁抱互聯網新經濟的浪潮,中國則已成為全球互聯網經濟的引領者之一。因此,我們的全球供應鏈也需要在各個環節:包括需求預測、生產布局、倉儲和物流、分銷模式、以及技術整合等環節,尋找新的解決方案,將線上的流通渠道與傳統的線下流通渠道精密結合,形成全方位的供應鏈新模式。
從為大企業服務轉移為中小企業服務
第三個趨勢是從為大企業服務轉移為中小企業服務。非OECD國家的崛起以及電子商務在這些國家的飛速發展,正使更多的中小企業,甚至微型企業參與到全球供應鏈當中。過去,我們很多外貿企業,主要是為比較成熟、組織完善、並擁有良好支付系統的企業服務。而現在,在中國、印度及一帶一路沿線的非OECD國家中,數以百萬的中小企業,微型企業正成為主角。他們的採購、分銷、零售、物流模式,與我們早已熟悉的成熟模式差異很大。這無疑為供應鏈管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因此,一帶一路下,我們也需要探索為中小型,甚至微型企業服務的有效模式。我認為,這個新市場和我們過去的歐美市場大為不同,最好的模式就是能用新興市場去互補歐美市場,這為敢於創新的企業提供了巨大的機遇。
中港企業合作新機遇
這些全新的機遇和挑戰讓我們看到了內地和香港企業合作的新方向。過去30年,內地和香港企業的合作方式相對單向,主要是大家所說的「國家所需+香港所長」,即香港企業到內地投資,以及香港優勢產業向內地轉移。從過去的製造業到今天的服務業,均是資本和產業相對單向地從香港向內地轉移。未來,這種模式仍將維持一定基數,但「國家所長+香港所長」的新模式正在形成。
隨着中國綜合實力的飛速提升,內地和外界的要素流動從單向流動變成雙向流動。中國資本開始沿着一帶一路走出去,世界各地的產品也開始流入中國消費市場。根據商務部的預計,到2020年,中國對外投資基金將突破2,000億美元。在這一巨大的轉變面前,內地的優勢產業和企業可以考慮借助香港開拓多元商業環境,與國際接軌的專業和法律服務走出去。香港也可藉此機會調整發展方向,力求在內地企業和人民幣走出去,以及國際產品走進中國的過程中,發揮戰略作用。這既能協助國家轉變發展方向,也能為香港找到經濟轉型的推動力。事實上,過去10年來,內地對外直接投資有三分之二都是在香港或通過香港完成,超過四分之一的跨境配套以香港為目的地。香港已初步成為內地企業通達國際市場首選的平台。在新形勢下,香港若能成為中國企業拓展一帶一路市場的基地,將會大力促進中國和外國產品、資金的雙向流通。香港作為流通的樞紐,不僅可以為內地企業提供便利,也可以鞏固香港的優勢服務業,形成圍繞內地企業走出去的完備產業鏈,香港樞紐的角色也能由過去的單向提升為雙向。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探索內地企業和香港企業聯合走出去的多種模式。包括鼓勵內地企業到香港上市、通過香港實現海外併購。內地企業在香港註冊子公司,以香港公司名義融資及走出去。兩地企業通過聯合投資、聯合建立合資公司等多種走出去的方法。這些措施對內地企業和香港企業是雙贏的。
一帶一路的構成不僅是未來中國和亞非歐國家發展外交、經貿、文化關係的重要平台,也是中國自身實現經濟轉型和推動創新的重要戰略。內地和香港企業若能把握機遇,既能為推動國家戰略發展出一分力,也能贏得無限商機。
!doctype>